白居易五歲開始學詩,九歲便懂音韻。但因為自小體弱多病,十八歲那年他在《病中作》一詩中寫道:「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從此,他注意自我調攝,自我保健。
取字為「樂天」的白居易,不憂病患,樂觀進取,儘管仕途多舛,但仍怡然自樂。隨著年齡增長,白髮滿頭,牙齒脫落,他寫了《嘆老三首》,其中不無傷感。但畢竟是樂天性格,他轉而又寫了《自覺二首》,「始知年與貌,衰盛隨憂樂。畏老老轉逼,憂病病彌縛。不畏復不憂,是除老病藥。」老,是自然規律;病,亦難完全避免。怕老,老得更快;憂病,病得更重。如果能不怕老,不憂病,恰恰是治衰老疾病之良藥。
自言不畏老 不憂病
68歲那年,白居易患了風癉症,病癱在床,但他依然心情開朗,一連寫了十五首病中詩。在《枕上作》詩中自問自答:「若問樂天憂病否?樂天知命了無憂!」《病中五絕句》中說得更透徹:「世間生老病相隨,此事心中久自知。今日行年將七十,猶須慚愧病來遲。」又說:「方寸成灰鬢作絲,假如強健亦何為。家中憂累身無事,正是安閑好病時。」不揹包袱,靜心養病。其中第四首絕句更堪稱醒世名言:「目昏思寢即安眠,足軟何妨便坐禪。身作醫王心是藥,不勞和扁到門前。」病了就好好休息,自我調氣養神,本身也是一種醫療,而心情是最好的藥,不必勞請醫和、扁鵲(皆為古代名醫)。
當然,患了病需要延醫服藥,但是病人自己的心情對治病很有關係,心藥是最好的靈藥,心情憂鬱恐懼,那麼最好的醫藥也起不到療效。白居易可算是掌握了箇中三味,良好的心情使他轉危而安,帶病延壽。
心平氣和 知足常樂
在不畏老、不憂病的同時,白居易注重保持「氣和心平」,他從多次發病中體會到,心中氣不順,身體就要發病。在《病氣》一詩中寫道:「自知氣發每因情,情在何由氣得平。若問病根深與淺,此身應與病齊生。」尋到了這個病根,他就對症下藥,心平氣和,知足常樂。白居易還寫了《逍遙吟》、《知足吟》等養心詩篇,無愧於「樂天」稱號。養得平和心,心理常年輕,雖以多病之身,享壽75歲,超過當時的「古稀之年」。
(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