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養生重視小便清利,若能通利潔淨,代表水液代謝正常,廢物能排除乾淨,其與肺、腎、膀胱等臟腑的關係極為密切。
清代曹庭棟所撰的《老老恆言·便器》主張重視脾胃調理,推崇食粥,強調老年養生要省心養性,並提出通調之道:「遇謂食少化速,則清濁易分,一也;薄滋味,無黏膩感,則滲洩不滯,二也;食久然後飲,胃空虛則水不歸脾,氣達膀胱,三也;且飲待渴,乘微燥以清化源,則水以濟火,下輸倍倢,四也。」亦即飯後不可立即飲水,水才能透過脾的運化調節直達膀胱,防「水阻中焦」,停留在脾胃。感到輕微口渴時,以水濟火,則通利更加快捷。在運動、高溫及環境乾燥情況下應該及時增加飲水量。
小便及時排出 莫強忍
《老老恆言·便器》提出:「慾溺即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癒努力則癒數而少,腎氣窒寒,或致癃閉。」所謂的「癃閉」與現代醫學的前列腺增生相對應,意謂不可憋尿。
憋尿增加毒素在體內的停留時間,造成膀胱壓力增高,誘發泌尿系結石、感染,甚至引起腎臟積水,從而影響腎功能。排小便不及時,膀胱會膨脹擠壓直腸,引起便祕和女性子宮後屈,影響經血排出,甚至生育。
提肛振腹推拿 助益大
《黃帝內經》稱「通調水道」,也就是保持小便通暢:
提肛。每天臨睡前和清晨起床前,躺在床上,意念集中於小腹部,隨著呼吸,會陰部一提一放,一緊一鬆20次。採用順腹式呼吸,呼氣時用力收腹上提會陰,吸氣時隨著腹部突出放鬆會陰,然後立即起床排尿。
振腹。用食指、中指按摩肚臍下1.5吋(氣海穴)、3吋(關元穴)、4吋(中極穴)各1分鐘,然後用手掌斜擦兩側腹部10至20次,再用手掌橫擦骨氐尾部(肛門向上一掌寬處),均以熱為度。最後,單掌按在肚臍與恥骨聯合按壓並上下振顫,逐漸加壓增加振顫幅度。有尿意後要立即排出。
推拿導引。中指或食指伸直在中極穴上,成60度角向下稍加用力,一般持續30分鐘後即可排尿;排盡後,放手結束按壓;還可按摩膀胱穴、氣海穴、石門穴、關元穴、利尿穴;晚上睡覺時,舌抵上顎,目視頭頂,提縮谷道,即咽津一口,行數次然後臥,可治癒尿頻。
(取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