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5・旺報-綜合報導

2019-04-05・旺報-綜合報導
養生長壽之道 中醫重調和氣血

與腎脾胃功能密切相關 調補氣血防老抗

使用傳統中藥來補益老年人氣、血、陰、陽的不足,防治各類老年人常見疾病,延緩人體的衰老進程,是中醫養生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與人體之強、弱、壽、夭密切相關。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之強、弱、壽、夭亦與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腎為精血之源,脾胃為水谷氣血之海。機體和生命活動,賴以氣血的相輔相成,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相互生化,互為依存。氣血和調則精神旺盛,體質強健,百病不生,大凡人體之臟腑功能失調或人體之衰老病死,無不與氣血之虛衰失調有關。因此,調補氣血亦為防老抗衰的治則之一。

老年食補 切忌操之過急

《神農本草》中,具有不老、延年、增年、頭不白、好顏色、堅骨齒、輕身等功效的藥物中,有相當一部分在食療中被當作食物來看待,「食」「藥」之間並沒有十分嚴格的界限劃分,這可能與中醫藥食同源的觀點有關。

老年人進食補藥時,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因時、因人、因病而異,據證施方,辨證進補。要選用優質的地道藥材,在進食補藥時切記勿求愈心切,操之過急,奢求滋補,價昂藥好,尤其對市場購買,親友饋贈,不知方味及藥力峻猛的藥要「切宜詳審」,不可盲目濫用。

順應四時 調養飲食五味

在順應四時之氣以調養飲食五味,《修真秘錄》謂:「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鹹,鹹能潤也,長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堅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緩中而長肌肉,肥能密奏理而補中,皆益五臟,而散邪氣臭」。《益齡單》謂:「春宣臟腑,夏補丹田,秋溫脾胃,冬涼上隔」。這是根據「天人相應」的整體觀點,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消長盛衰變化規律而提出的治療原則。

扶正補虛,防老抗衰。衰老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臟腑氣血功能日漸衰退,機體抗邪防病能力逐漸下降而呈現的自然生理現象。虛者補之,損者益之,利用進食補藥來延緩臟腑功能的衰退,提高機體的防病抗邪能力,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補腎健脾 慈禧駐顏有方

補虛贏,強力壯骨,都屬「廣譜」補益作用。其中以培補脾腎尤為重要,通過溫補脾腎陽氣,促進氣化功能,則自能生精化血,無形生有形,從而起到防老抗衰,延年益壽的作用。溫陽益氣對老年人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中醫還須按個人具體情況調整補陰藥與補陽藥比例、劑量大小,避免氣味單一而引起的「偏勝氣增」之患。清代慈禧太后十分講究養生駐顏。據其醫案記載,慈禧年60歲時,紅顏未衰,望之若40歲,其所用養生駐顏之方多達30大類。這些方藥集中表現在補腎健脾兩大方面。

補中有通,開合並濟。《聖濟總錄》在治療老年病證的選方中,注意了老年多虛多瘀的特點,將活血化瘀方藥,廣泛用以治療多種老年病。這也說明老年人進補不能僅靠培補,必須補中有通,開合相濟才能相得益彰,發揮顯著的作用。

選方購藥 應聽醫生指導

老人進補常用方藥:老年病多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因此其用藥宜補虛祛邪並施,常用的有靈芝、黃精、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地黃、玉竹、何首烏、肉蓯蓉、仙茅、仙靈脾、補骨脂、刺五加、女貞子、旱蓮草、巴戟天、海馬、蛤蚧、桑椹、桑寄生、槐實、肉桂、附子、鹿茸、紫河車、山藥、雲苓、白術、人參等,平時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也可煲湯或泡水服用。

老人進補常用的補方成藥,有湯劑和丸、散、膏、丹、藥酒之分。民間廣泛流傳,確有療效的傳統補方大致分為培補脾與腎兩大類,如十全大補丸、人參歸脾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左歸丸、右歸丸、天王補心丹、還少丹、七寶美髯丹、五子衍宗丸、人參再造丸、河車大造丸、人參蛤蚧散等。這些中成藥,在祛疾延壽和補益延壽方面都有不錯效果,但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選方購藥。(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