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之間長約120公里的臨時邊境「藍線」地帶山高坡陡,雷區荊棘叢生。銹蝕的隔離鐵絲網,紅底白骷髏頭警示牌,偶爾可見裸露地表的地雷,時刻提醒著人們這是一片死亡地帶,讓人不寒而慄。
近日,這裡迎來了一批勇士──大陸第18批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其中,女掃雷手更是首次走進真正的雷場,進行掃雷作業。
面對危險 95後女掃雷手從容鎮定
「面對挑戰,我將不負使命。」作為解放軍首批踏入黎巴嫩與以色列邊境「藍線」雷區的女掃雷手之一,95後的士官楊怡鑫說這話時臉上寫滿堅毅。
6月18日,楊怡鑫作為剛剛取得掃雷排爆資質的大陸第18批赴黎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的一員,一早就隨隊來到新開闢的雷場,執行聯合國賦予的清排任務。
6月的黎巴嫩,烈日炎炎,「藍線」地勢複雜,布滿地雷。第一次踏上「藍線」的楊怡鑫絲毫沒有畏懼,執行任務從容而又鎮定。
「報告組長,4號作業手探雷器調試完畢。」隨著組長一聲令下,楊怡鑫立即走進安全通道,緊貼警戒線,小心翼翼探測前方未知雷區。
「儘管這是雷場內被標示出來的安全通道,我還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走在路上下腳需要掂量輕重。」楊怡鑫說。
絆線處理、植被割除、信號源定位、全面挖掘、地雷標示……經過了3個月的封閉式掃雷專業訓練,楊怡鑫已經能夠熟練地使用探雷器完成整套掃雷作業。對於「藍線」掃雷,這名年輕的95後士官滿臉寫著堅毅。她說:「雖有挑戰,但也感到無比的榮耀,我想排出新雷區的第一顆地雷。」
軍事專家葛立德教授指出,大陸軍隊女掃雷手首次亮相以黎邊境雷場,反映了大陸軍隊新時代的新面貌。雖然中國女軍人走上維和一線不是第一次,但是走上危險係數如此高的雷場是第一次。女性排雷手特有的細緻和耐心,有助於她們在掃雷任務中取得佳績。
挑戰重重 掃雷手個個汗如雨下
初夏的黎巴嫩,烈日炎炎。正午時分,雷場上的地表溫度將近攝氏40度。身著厚重的防護服,掃雷手們個個汗如雨下。
「從參加掃雷訓練以來,體重下降了10多斤,臉被曬黑得連親媽都差點認不出來了。」提起之前的訓練,23歲的女掃雷手張華傑感慨地說。在此前連續3個多月的集訓裡,她們一周訓練6天,每天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操作各種器材手掌磨出血泡是常態。
「作為女兵,為什麼選擇參加維和,尤其是執行危險性很高的掃雷任務?」面對這個問題,24歲的女掃雷手魯豔紅堅定地回答:「戰場不分男女,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是每個軍人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
現場掃雷監督員張存甯見證了楊怡鑫、張華傑、魯豔紅這三名首次踏入「藍線」的士官女掃雷手的成長。張存寧介紹,剛參加掃雷訓練時,身形瘦弱的女兵們都有些吃力,但集訓期間她們自我鞭策加壓,不斷提升訓練強度,考核時都一次性通過掃雷資質認證,現在她們已經完全具備獨立執行掃雷任務的能力,「而且,她們在謹慎細心方面比男兵們更具優勢」。
大陸第18批赴黎維和部隊指揮長高朝寧說,讓女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既是讓女兵走上一線戰鬥崗位的實際舉措,也是回應聯合國讓更多女性參與到維和任務中來的呼籲。
軍事專家葛立德教授表示,在維和任務中,女性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戰爭走向和平過程中,女性特有的人文關懷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戰告捷 銷毀新雷場地雷35枚
「3、2、1,起爆!」隨著「轟」一聲巨響,以黎邊境「藍線」地域山坡震顫,強烈的衝擊波卷起塵土,滾滾濃煙扶搖雲霄。近日,大陸第18批赴黎維和工兵分隊正在銷毀探測出的地雷,而這片雷場是他們清排的新雷場。
根據聯合國任務命令,新一批維和部隊官兵需要清排沿以黎邊境「藍線」巡邏路布設的3個雷場,任務期為6個月。大陸維和工兵分隊負責這片新雷場,正面約400米,縱深約60米,總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埋設的主要是1978年布設的4號防步兵地雷。據聯黎司令部提供的雷場要圖計算,新雷場共有地雷1800餘枚。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車程,維和工兵分隊50餘名掃雷官兵到達任務雷場。雷場區域緊貼「藍線」。巡邏路一側是以色列高塔觀察哨和技術圍欄,另一側是雜草叢生、亂石散布的雷區,偶爾可見裸露地表的地雷。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掃雷小組長曹翔表示,喊響安全口號是掃雷官兵每天進行掃雷任務前必不可少的環節。
官兵們嚴格按聯合國掃雷標準作業程式進行清排,每隔15分鐘測試一次探雷器靈敏度;割除植被時每次不超過探雷器最大探測深度──20釐米;向前移動基準杆時,用明顯的標識物標記移動的位置;小組長必須全程跟進監督指導掃雷手作業。
「當挖出人生中的第一顆地雷時,就感覺戰勝了自己,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清排出首枚地雷的作業手馮鑫表示,「身處危險的環境,在探測和挖掘過程中都有些緊張害怕,必須高度集中精力,一絲不苟地按規範流程作業,才能確保安全和成功挖出地雷。」
截至目前,大陸赴黎維和工兵分隊掃雷官兵已成功銷毀新雷場地雷35枚,清排雷場面積100餘平方米。(取材自海峽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