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政70周年閱兵露臉的東風-17彈道飛彈很厲害,但到底有多厲害?東風-17是世界上第一款可投入實戰的高超音速武器,但高超音速只是速度快,要達到這樣的速度並不是難事,難在是如何在這樣的速度下依然保持精確控制。
在速度達到音速M5-6倍以上,就是高超音速,大陸從解決東風-21D機動再入和反航母開始,直接走到超高速領域的世界前列。
美國《航空週刊》稱這是陸向美國示威的一炮(A shot across the bow,原意是海軍在迫停敵船時向船頭前方橫向開的一炮,意為再不停船就要開炮擊沉了)。
氣動設計 陸具關鍵技術
與東風-17技術相對應的美國高超音速研究機HTV-2的兩次試驗都失敗,顯示出關鍵技術尚未到位。東風-17採用複雜形狀的扁平錐體,好似平放的箭簇。這也是HTV-2的基本形。不同的是,東風-17的扁平錐體具有像大邊條一樣的側棱,而且弧線側棱過渡到直線側面時有尖銳的轉角,而不是圓弧過渡。
美軍的偵察機「黑鳥」SR-71就有從機頭開始的大邊條,F-18則開始了大邊條在戰鬥機上的使用。SR-71的大邊條用於在M3時產生額外升力。F-18的大邊條則用於在大迎角下產生渦升力,提高機動性。
SR-71是簡單弧形,F-18經典型是S前緣的複雜弧形,F-18E回到簡單弧形。F-18經典型的S形是為了降低大邊條的作用,在大邊條氣動特性還沒有完全掌握的時候,相對保守。
東風-17在60公里高度起滑,起滑速度M10,滑翔到1400公里處存速M4,然後啟動火箭發動機短暫加速後再次轉入滑翔,在1700公里射程終點處依然保持較高的速度。
東風-17 成功利用激波
相比之下,HTV-2的兩側邊緣基本上是簡單直線,氣動設計水準有差異。超音速飛行的難題是避免不必要的激波,但也有意用激波控制達到某種目的,多波系進氣口是有意的激波控制的例子,東風-17是又一個有意利用激波的例子。
比較東風-17和HTV-2,東風-17的彈體截面更圓整,沒有HTV-2那麼扁平。箭簇體的寬度不宜超過助推火箭的直徑太多,這使得箭簇體彈頭的容積受到限制,難以容納足夠多的裝藥和破片。
美國HTV-2的控制設計相比之下就非常複雜,現在東風-17公諸於世。東風-17只是小試牛刀運用於各種新開發的技術,將來到東風-26中程飛彈是自然的延伸,進一步擴大技術到東風-31洲際飛彈也是可以預期的。(記者楊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