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2・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02・旺報-綜合報導
陸首枚火星探測器 蓄勢待發

中國航天破解太空產業密鑰 力推國際合作

多維新聞報導,在中國航天內部人士看來,除了大力推動火箭和太空站計畫外,無論是已開啟的登月計畫、宇宙輻射探索、2020年火星探測以及2022年的小行星探測、2029年木星探測,更多都是利用現有技術和產業餘力,進行產業附加值更高的應用開發和國際科學合作。

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用月球儀向媒體介紹嫦娥四號在月背著陸位置。(中新社)
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用月球儀向媒體介紹嫦娥四號在月背著陸位置。(中新社)

 

團隊年輕沒經驗

尤其在大陸政府採用積極財政、鼓勵科技創新拉動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航天已經步入科研及企業技術驗證的平台型經濟,形成由國家專項資金主導核心技術、基礎領域的研發;由外圍研發,包括政府、大學、企業和國際合作提出應用需求與購買從設計到發射的全套太空服務。

從近期大陸展開的太空項目可以看出,大陸人並未如一些人想像的窮兵黷武、大肆燒錢,以舉國之力進行登月太空計畫。反倒大陸是在利用最年輕、最沒有經驗的技術團隊,借助剩餘的龐大產業能力,有節奏實現自己的太空夢想。

11月14日拍攝的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現場。(新華社)
11月14日拍攝的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著陸器懸停避障試驗現場。(新華社)

 

相比美國當年傾舉國之力,平均每年花費60億美元(按購買力評價相當於今天的120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當年GDP的0.8%,才完成阿波羅登月計畫。大陸的嫦娥探月計畫單期投資僅約2億美元,是美國當年投入的千分之二。且在整個嫦娥探月工程中,科研工程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4歲。

8月30日,「微重力蜘蛛人」首次亮相「中國天眼」。(新華社)
8月30日,「微重力蜘蛛人」首次亮相「中國天眼」。(新華社)

 

不獨占開發成果

大陸太空計畫並不是政府投資「一個人的戰鬥」,大陸也不打算獨占太空開發成果。如在嫦娥四號探月任務中,大陸的玉兔二號月球車就是來自大陸某大學的相關科研項目和經費;其中的晶片和防輻射保護更來自大陸某家晶片企業對技術和產品的驗證需求;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等8台設備的研發製造則是來自國際合作項目經費。

2016年,大陸建設全球最大的500公尺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也並非一個單單「燒錢」項目。其重要項目主要有大陸科學院承擔,但貴州省政府卻成為項目的共建部門和投資人。FAST望遠鏡不僅成為全球眾多科研機構爭先花費重金租用的重要科研設備,其配套的電力、交通、科研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甚至成為貴州省主要地方旅遊名片。

2016年12月10日,「墨子號」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實驗衛星過境。(新華社)
2016年12月10日,「墨子號」在西藏阿里觀測站實驗衛星過境。(新華社)

 

與此異曲同工的是,同年發射的大陸「墨子號」量子通信試驗衛星,隨著大陸後繼產業應用跟進,2017年9月建成從北京至上海的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隔年1月,在大陸和奧地利間首次實現距離達7600公里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

此次大陸的火星探索計畫也不例外。首先,從開始立項就是國際合作項目。前期由中國航天局與俄羅斯航天局共同合作,後期將透過招標搭載各國的火星探測任務。因此,大陸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著陸器關鍵試驗一獲得成功,立即邀請部分外國駐華使館及國際組織人員前去參觀,實際上是向世界展示大陸的技術,為後期的合作招標打好基礎。

相比美國的獨占太空戰略,中國人採共同開發太空。這種方式不僅更經濟,且能集中全世界的優秀人才和技術,避免大陸自己走彎路,也避免世界各國間的猜忌和競爭。(記者/林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