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自主設計建造、亞洲最大重型自航絞吸船(吸沙船)「天鯤號」8日駛離位於江蘇啟東的船廠碼頭,經由長江口北角開往浙江花鳥山海域,進行為期3天的海試。此行若成功,將成為真正的疏浚利器。2015年啟動的「天鯤號」建造工作,於2017年11月3日在江蘇啟東順利下水,絞刀額定功率6600千瓦,可挖岩石,35公尺的最大挖掘深度位居世界前列、亞洲第一,也被稱為亞洲最大「造島神器」。
《環球時報》報導,監造組組長王健指出,離港後的「天鯤號」將首次迎來大考,接受來自海洋環境的多項考驗。船舶的許多缺陷都需要透過試航發現和解決,此次海試,不僅要測試「天鯤號」的動力系統和推進系統,還要對雷達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
從圖紙變成國之重器
另外,由於首航將面臨許多未知困難,做好安全工作以及緊急情況的處理也是極大考驗。「這畢竟是上戰場,不是上舞台。」將「天鯤號」從圖紙變成重器的王健,表示有信心。
自2017年11月3日在江蘇啟東順利下水以來,「天鯤號」歷時7個月完成全船液壓管係安裝、構建分布全船電力系統、氣動減震系統安裝調試以及船舶傾斜試驗等工作,為此次海試做足準備。
在此之前,天航局出資建造的挖泥船明星「天鯨號」於2010年投產後,陸續在廈門、防城港、東莞等各大港口建設中發揮出疏浚吹填能力。《環球時報》報導,監造組船體工程師孔凡震表示,「天鯤號」建造過程中吸收「天鯨號」優良性能,同時不斷優化,使其施工性能、防抗風浪等級、挖岩能力、快速成島等方面能創新突破。
建造技術世界第三
回首過去,大陸疏浚裝備先後走過整船進口、國外設計國內建造、國內自主設計建造等階段的曲折道路,還一度向日本偷師。
「目前世界各國絞吸船建造技術,排名前二為荷蘭、比利時,中國可說是世界第三。」王健表示,「天鯤號」實現了大陸重型自航絞吸船的關鍵技術,以及核心技術的掌握。
此外,大陸探索未來科技還包括了尋找地下中子能,此計畫持續進行中。能源與環境(青島)國際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日前在青島院士港啟動了地下中子能電站等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首批項目。
所謂的地下中子能是一種全新的清潔能源,透過中子將乏燃料、貧鈾或天然鈾燃料安全地循環利用,大陸目前的鈾資源可供中子能電站使用1000年以上。
地下中子優於傳統核電
地下中子能電站是指利用地下空間提供場所,採用高能中子轟擊燃料,並以熱電聯供的形式提供能量供給的新型電站。相對於傳統核電技術,地下中子能電站有許多優勢,包括燃料儲量充足、燃料高效利用、電價成本低(每度電價不到0.1元人民幣)、地下預先處置、圈層冗餘防護,具有高安全性的優點。
實驗室領銜專家何滿潮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該團隊負責人表示,地下中子能電站項目擬尋找地下中子能這種全新清潔能源,使其具備提供大陸能源消耗總量30%的可能性,以期降低煤碳站資源的消耗,改善能源結構,解決霧霾等環境問題,並且實現核廢料的再利用。(記者王曉鈴/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