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協榮譽會長孫德聰表示,台商不是現在才開始移轉生產基地,也不僅是回台,更多是轉到東南亞或其他新興市場,這並非全然都因貿易戰所致,全大陸的台商普遍都遭遇相同問題(轉型升級)。
應考慮轉進內需市場
孫德聰說,如果是因為要規避貿易戰造成的關稅成本,基本上這牽涉到原材料供應鏈是否也能順利移轉的問題,基本上,台商不是說走就走得了。
他建議,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台商現在除了考慮移轉生產基地外,也應思考是否開始轉進大陸內需市場,或者增加大陸內需比重,因為這個市場規模大且還在持續成長之中。
上海台協副會長蔡世民說,中美貿易戰讓整個產業鏈都承受壓力,台商更是重災戶,台灣政府現在以台商回流當作政績,甚至有點幸災樂禍,實在不妥;他認為,基本上,台灣應該有的態度是在全球前兩大經濟體「鬥而不破」的景況下,找到新的戰略位置,而不是選邊站地孤注一擲。
分散市場可分散風險
蔡世民說,大陸台商確實一直在消退,蔡政府見獵心喜,但是如果這批回台的台商本身就是因為在大陸市場沒有競爭力而四處轉移的業者,回到台灣,能對台灣經濟、就業有多少貢獻?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實際上,許多台商以為只要取得台灣的原產地證明書(簡稱產證)就不會被認定是中國製造,但事實並非如此,原產地認證是由進口國認定,美國的原產地認證相當嚴格,針對供應鏈組成及受影響商品的成本結構,有很高的要求。
蔡世民說,也就是說,並不是把工廠移回台灣就會變成MIT,台商返台後還必須要重新建立新的供應鏈體系,但談何容易;他說,大陸仍擁有最完整供應鏈體系優勢,好比之前美國要求蘋果回美製造,但這說法已沒聲量,就算蘋果也無法輕易搬動整個供應鏈,台商現在更應該想「要如何分散市場風險」。
(記者/葉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