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台研院教授一行共7人於3月27日訪台5天,除了與文化大學社科院共同舉辦「文廈論壇」,還赴政大、中興大學等高校參與兩岸研討會,是大陸「兩會」對台政策定調後,首波來台「調研」的大型涉台學者團;另一北京重要學術智囊、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者兼大陸國務院參事的時殷弘4月中旬也來台交流,一南一北涉台學者接踵而來,大陸彷彿展開新一波對台「摸底」的系統性工程。
廈大台研院一行人包含前台研院院長劉國深、孫雲、林勁、陳先才、沈惠平、石正方、王貞威,研究方向橫跨台灣政治、經濟、文化與民進黨研究,廈大也是少數蔡政府緊縮兩岸交流下得以「倖存」的涉台學者群;如同劉國深在「文廈論壇」所言,有聽說大陸人士來台變得較困難,「但至少我自己沒有遇到」。
了解惠台措施反應
儘管蔡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不佳、官方交流暫停,但陸委會仍會藉由每次大陸學者來台交流時,「私約」涉台學者共同餐敘,而就連這次廈大學者團也沒有漏網之魚。據悉,3月29日上午,陸委會決策官員就與廈大學者團其中兩位學者在喜來登飯店共進早餐,表面上是老友聚會,但席間也對兩岸情勢、年底選舉、民進黨蔡賴之間的競合交換看法。
主持「文廈論壇」的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龐建國表示,31條惠台措施推行後的台灣反應、國民黨年底選舉情況是兩岸學者的討論重點,可以觀察到19大前大陸涉台系統都在觀望,等到習近平定調要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兩會」後人士確定,大陸對台動作也愈趨明顯,「誰在崗位上要做什麼事情都更清楚了」。
盼勿扭曲解讀言論
但也有台灣學者認為,此刻涉台學者前後來台,並非有所特別目的。主持「文廈論壇」的澳門理工學院榮譽教授邵宗海說,廈大台研院與人大學者時殷弘屬於不同系統,雖然先後來台,但前者為涉台研究單位、後者即使是國務院參事但專精領域是中美關係,他並不認為上述兩者有來自北京授意陸續赴台「摸底」。
邵宗海提到,廈大來台參與兩岸學術研討近年已成慣例,但今年「文廈論壇」上劉國深的講話被扭曲解讀,依據他瞭解,也可能讓他們有如驚弓之鳥,當下湧現「越早結束訪台行程越好」的感覺。(記者/徐維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