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6・旺報-綜合報導

2019-07-16・旺報-綜合報導
擺脫資源詛咒 陸枯竭城市轉型發展

解決生態、民生問題的「歷史性欠帳」

發展的城市通常受益於資源,轉型的城市則往往受困於資源;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被視為一項世界性難題。大陸有262個資源型城市,日前舉行的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暨「徐州實踐」高層研討會上,政經人士及全國17個地方改革部門負責人齊聚徐州,共同探討資源型城市擺脫「資源詛咒」的課題。

經濟學中的「資源詛咒」理論,又被稱為「富足的矛盾」,意指一些地區擁有大量某種不可再生資源,卻反而落入工業化落後、產業單一、難以轉型的窘境。經濟學家則歸結為,對某種相對豐富資源的過分依賴。歷史上的荷蘭、德國魯爾區,現今的委內瑞拉、中東地區殷鑑在前,大陸的資源型城市均盼能擺脫「資源詛咒」。

4類型界定城市狀態

大陸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前副主任宋曉梧指出,過去一些城市的煤礦區,提出「先生產後生活」的口號,當地基礎設施條件差,工人居住在礦區周圍的棚戶區;後期資源開採殆盡,棚戶區工人大量失業,只留下一片巨大的沉陷區。沉陷區生態問題、民生問題為政府的「歷史性欠帳」,資源富集地區則正在欠下透支環境、資源的「新帳」。

2007年大陸正式提出「資源型城市」概念,分三批界定全國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涉及煤炭、油氣、金屬、非金屬、森工等不同資源型地區。2013年大陸國務院正式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畫》,首次明確界定全國262個資源型城市,並將其劃分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種類型。

改造棚戶區助750萬人

今年大陸國家發改委印發的《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工程總體實施方案》,以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為起點、262個資源型城市為主體,並以獨立工礦區、採煤沉陷區為當前政策著力點。國家發改委地區振興司資源型城市發展處處長張磊指出,截至目前,69個資源枯竭城市已累計獲得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近1800億元人民幣。

經過10餘年的努力,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張磊表示,七成的資源枯竭城市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累計改造2億平方公尺,惠及近750萬人。根據國家規畫目標,至2020年資源枯竭城市的歷史遺留問題基本上獲得解決,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將顯著增強,進而完成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任務。

產業升級找出路 打破4缺、1不活

成也資源,敗也資源!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暨「徐州實踐」高層研討會的東道主,徐州市委書記周鐵根日前指出,徐州過去以煤起步,從煤發電到煤焦化,再到鋼鐵、水泥等與煤炭相關的產業,形成「一煤獨大」的產業格局,產業結構偏重、單一。關於「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發展」,徐州具有切身之痛。

「一城煤灰半城土」,曾是昔日徐州的寫照。周鐵根強調,徐州為全國典型的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型城市,痛定思痛後,徐州投入產業轉型,目前致力培育形成裝備製造、食品加工、能源等8個產業,規模逾千億元人民幣,並以裝備與智慧製造、新能源、積體電路與ICT、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為四大戰略型新興產業。

大陸國家發改委產業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黃漢權表示,大陸未來產業升級的方向為高端化、智慧化、融合化、綠色化、品牌化、全球化。資源型城市若未能及時轉型升級,將不可避免邁入「資源詛咒」的陷阱。

黃漢權認為,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出路,在於打破「四缺、一不活」:核心技術缺乏、中高端人才缺乏、產業配套不足、資金缺乏,以及體制機制不靈活。產業轉型升級絕非一蹴可幾,往往需時5至10年甚至更長時間。過程中應避免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見影;喜新厭舊、片面追求發展新型產業;新瓶裝舊酒,換湯不換藥;以及越俎代庖替企業決策等四大誤區。

(記者/賴廷恆)

小靈通 資源型城市!

以本地區礦產與森林等自然資源開採、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類型。根據資源開採與城市形成的先後順序,分為「先礦後城式」,城市完全為資源開採而出現,如大慶、金昌、攀枝花、克拉瑪依等;另一種「先城後礦式」,在資源開發之前已有城市存在,如大同、邯鄲等。(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