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逢中共建政70周年,從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推進後,大陸經濟快速騰飛,至今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回顧這段發展,大陸在經濟發展之初,台商領先各國商人,率先西進大陸投資設廠,前後掀起多次投資高峰潮,並刺激民營經濟與產業發展,直至現在仍是外銷創匯的主力(大陸前十大出口企業,台商占了四家),成為大陸經濟的重要推手。
就連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於博鰲亞洲論壇與前副總統蕭萬長會面時也親口說出,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台胞來到大陸,30、40年過去了,大陸有這麼大的發展變化,「功勞簿上要記上台胞、台企」。
1987年起 台商沿海求發展
回顧台商西進大陸投資的最初,在鄧小平確立大陸「改革開放」路線後,利用此一新機遇,部分台商在解嚴之前就有若干隱密的投資大陸行動;直到1987年台灣正式開放赴大陸探親、觀光,台商也紛紛以探親名義赴大陸考察並尋找投資機會,尤其集中在沿海一帶。
大陸隨後也在1988年公布《關於鼓勵台灣投資的規定》,加上1990年台灣官方也正式公布《對大陸地區間接投資或技術合作管理辦法》,有條件開放台商間接對大陸投資,並從1991年正式開放赴大陸投資,兩岸都在制度上有所開放且促進台商投資大陸。
改革開放 掀起西進高峰期
直到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進一步奠定並掀起大陸的新一波改革發展趨勢,進一步點燃台商前進大陸發展的熱情與決心,也真正開啟一波台商西進大陸的高峰期。
在這之後,由於大陸於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讓大陸經濟與外貿進入全新發展期,也二度點燃台商擴大在大陸投資力道,並多年持續成為除香港之外,大陸第二大的境外投資者。
在台商西進投資的產業領域,1990年前後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等地區,並著重勞力密集型產業,例如電子零組件組裝、塑膠製品、紡織及五金加工等,並基本形成台商從台灣進口零組件、大陸加工生產,再出口至海外市場的三角貿易結構。
再到1990年代中期,台商前進大陸的產業逐步往資本密集型產業調整,其中主要以石化工業為代表,這時,沿海省分如福建,也大力吸引台灣中小企業到當地設立加工出口基地。
物流、醫療 新一波商機
而台灣科技業一向是強勢產業,隨後以電子資訊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業,也逐步到大陸設廠,且多數廠商的發展地區由珠三角北移至長三角一帶,也讓台商對大陸經濟貢獻逐漸往北轉移
近年以來,由於大陸服務業興起,加上產業轉型與對外開放政策,台商也開始積極投資金融、物流及醫療等服務業,形成台商新一波的赴陸投資潮。
但不可諱言,在大陸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之際,台商也開始面對環保與技術升級的挑戰,包含過去傳統製造業的技術優勢、薪資紅利不再,導致部分台商退場,另一部分則轉向大陸內陸城市發展,又或轉型服務業與內需市場。
特別是在面對去年爆發的中美關稅大戰,部分台廠不得不轉移部分產能到其他國家,台商對大陸的投資益發謹慎。(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