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1・旺報-連線報導

2019-08-21・旺報-連線報導
學子涉港抗爭 去中教育挨批

普教中、中史獨立成科等未落實 成身分認同導火線

從2014年「占領中環」、2016年「旺角騷動」到今年「反送中」,近幾年香港坑爭總有青年學子涉入,也總有人問「香港學子怎麼了」?近日不少論者指出,1997年之後具有政治意涵的「普教中(普通話教中文)」、「中史獨立成科」、以及「通識教育」等政策無法落實甚至反效果,是香港學子身分認同上的大災難。

過去香港一直是用廣東話學中文,1999年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建議「以普通話教中文為長遠目標」,2008年開始推行以普通話教中文,但受到本土派、民主派的強烈反對,背後是一套複雜的政治運作。2016年香港教育局公布一項研究,指出「沒有明顯證據顯示用普通話教中文比用廣東話好」,等於打臉「普教中」政策。

全港中小學普通話演講比賽,高小組冠軍湯君怡在演講中。(新華社資料照片)
全港中小學普通話演講比賽,高小組冠軍湯君怡在演講中。(新華社資料照片)

目前不少名校早已「跳船」,放棄全面「普教中」。

通識教育內容失焦

「中史獨立成科」是另一場混戰。回歸以前,香港幾乎所有的國中都設有3年一貫、獨立的中國歷史科;回歸以後,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被併為「綜合人文科」。2017年,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要求所有中學於2018學年度開設獨立的中國歷史科;2018年中史課程改革更首次加入「香港史」,以中國歷史發展為主軸,香港史放在每一段中國史主軸之後,但立刻有評論認為這樣削弱了「香港為本位」的視角,「讓香港史淪為中國歷史的附屬品」。

通識教育則是2009年之後開始成為高中必修,但這門難度幾乎等於大學部社會學的學科,師資要求卻非常低,也沒有教材或教學大綱,導致不少教材內容有失公允,大陸公眾號「榴槤EDU」列舉:包括醜化、歧視或惡意扭曲中國大陸,美化「占中」,攻擊一國兩制等。

缺乏歷史感文化觀

香港土生土長的國際知名數學家丘成桐,多次直指回歸後中學教育非常失敗,孕育出一代缺乏歷史感、文化觀的年輕人;他痛批「在中學取消中國歷史為必修科,以及加入通識教育都是一個災難!」香港的通識教育只是令學生變得「通通唔識」。上月香港前特首董建華也針對通識教育公開抨擊,他表示通識教育是他任內推動,卻害年輕族群思想「出問題」,導致七一遊行占領立法會,完全就是「失敗」。(記者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