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4・旺報-專題報導

2019-08-24・旺報-專題報導
陸擴自貿區 經貿開放加速度

滬新增臨港新片區 投資貿易資金等更自由

大陸從改革開放直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國際貿易與國內市場開放等領域越發成長與擴大。由於大陸體量極大、各地差異也極大,新的經濟政策往往都從自由貿易試驗區做起,舉凡貨幣自由兌換、零關稅、投資貿易法規先行等;尤其,大陸近期大打市場開放牌之際,擴大自貿區範圍、甚至進一步拓展「自貿港」等,更讓自貿區成為大陸經貿開放的最前沿。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對自貿區進一步追求開放與新定位,上海今年通過延伸上海自貿區的「臨港新片區」;8月6日上海市政府才宣布,正式通過《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大治河以南、金匯港以東以及小洋山島、浦東國際機場南側區域,作為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面積為119.5平方公里,與現有上海自貿區的120.72平方公里大致相符。

6月20日,海南省政府公布《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瓊港澳遊艇自由行實施方案》。資料圖為三亞鴻洲國際遊艇會碼頭。(中新社)
6月20日,海南省政府公布《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瓊港澳遊艇自由行實施方案》。資料圖為三亞鴻洲國際遊艇會碼頭。(中新社)

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蓬分析,2013年上海率先在全大陸開啟自貿區的試驗,那時的自貿區的試驗核心在「便利」,例如投資便利、貿易便利、融資便利等。
而這次上海臨港新片區方案重點換成「自由」,包含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安全有序流動等,雖僅是一詞之差,但卻凸顯出大陸擴大開放的格局出現質的飛躍。

增進國際競爭力

大陸設置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一般是指在境內,以優惠稅收和海關特殊政策為主,搭配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所設立的多功能經濟性特區;通常會劃出特定區域,讓外國商品可以免關稅地自由進出,甚至會在區內實施特殊貿易優惠與金融政策。
大陸打造自由貿易區的時代意義,可說是啟動改革開放過程極具里程碑的重要政策,甚至被形容跟1980年代建立深圳特區、1990年代開發上海浦東的兩大事件相媲美,核心目的就是要營造符合國際規範,對內外資投資都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進步商業環境。

上海臨港新片區行政服務中心8月7日正式揭開面紗,為企業、市民提供服務。(中新社)
上海臨港新片區行政服務中心8月7日正式揭開面紗,為企業、市民提供服務。(中新社)

在大陸的國家戰略方針上,從十七大把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直到十八大提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進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路,達到把握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增加大陸對外開放力度。
回顧大陸自貿區的發展歷程分為多批次、多階段,最初大陸國務院於2013年8月22日正式批准設立自由貿易區,最早設立的正是大陸經濟核心城市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主要細分為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

大陸主要自貿區與設立時間
大陸主要自貿區與設立時間

擴點各省深化改革

之後,自由貿易區逐漸延伸到大陸其他省市,逐漸落地開花,包含在2015年啟動第二批自貿區,分別建立於廣東、天津與福建等3處;再直到2017年第三批開放,進而擴點至浙江、湖北、河南、遼寧、四川、重慶、陝西等7個自貿區。
直到這兩年,大陸官方仍持續擴點甚至加強自貿區開放深度,除在2018年10月發布《國務院關於同意設立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批覆》,將海南島全島都劃入自貿區範圍內;隨即在11月,由大陸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創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白指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戰略措施。(特派員/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