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7・旺報-專題報導

2019-08-27・旺報-專題報導
唐山、汶川 從震痛中站起

從救災到重建發展 陸展現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

中共建政70年來,唐山和汶川是最讓人刻骨銘心的傷痛記憶。1976年唐山大地震奪走了24萬多條人命,2008年汶川大地震則是大陸建政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損失達8451億元(人民幣,下同)。走過數十年,大陸在地震中創傷,也從經驗中站起。如今,大陸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災難。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發生的唐山大地震,是20世紀人類史上最慘痛災難之一,讓這個河北工業重鎮瞬間夷為平地,24萬多鮮活的生命葬身瓦礫,16萬多人遭受重傷。震後唐山的每一個成年人,或是救人,或是被救,或是被人救出後又趕著去救別人。僅唐山市區,就有48萬人在互救中脫險。每3個倖存者,就有1個是在互救中倖存下來。

2018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2周年紀念日,大陸全國首屆地震科普大會在唐山舉行。(中新社)
2018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42周年紀念日,大陸全國首屆地震科普大會在唐山舉行。(中新社)

搶救唐山 陸創造奇蹟

在地震過後的8小時,第一支部隊就急行軍進入唐山市。隨後的幾天裡,先後有14萬解放軍陸續趕到。人民子弟兵頂著頻繁餘震,捨生忘死,用雙手、用最簡陋的工具,爭分奪秒,從死神手中奪回一條又一條生命,使1.64萬名群眾重獲新生;但地震後也留下16萬多名重傷患。6天內,2萬醫護人員從大陸各地奔赴唐山。開顱、開胸、截肢……一般醫院少見的大手術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借助手電筒的光亮進行。如此簡陋的條件卻讓眾多垂危者保住了性命。
震後半個月,鐵路、橋梁修復,7萬多名傷患被列車送出。事後統計,在28天內,10多萬名重傷患通過空中或鐵路被轉運到大陸各地救治,這在大陸乃至世界醫學和運輸史上都創造了奇蹟。
今天的唐山,已經變成矗立在渤海灣畔的現代化名城,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08平方公里,比震前增長4.6倍,市區人口也由震前的70萬增加到251萬。
繼1990年榮獲聯合國「人居榮譽獎」後,2004年,因在改善人居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方面作出突出貢獻,唐山市再次獲得聯合國「杜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四川省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至今保留512汶川大地震時倒塌的房屋。(本報資料照片)
四川省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至今保留512汶川大地震時倒塌的房屋。(本報資料照片)

汶川大震 撕裂映秀鎮

唐山地震過後32年,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縣一陣天搖地動,8級強震將位處震央的映秀鎮撕裂開來,這是中共建政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震後十年,四川共推動實施了425個防災減災項目,規畫總投資157.02億元。在應急管理涉及的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方面不斷探索,建成了大陸第一個省市縣鄉四級綜合減災救災應急指揮體系,在多次自然災害應急救援中經受住了實戰考驗。
災害發生後,大陸不斷提升減災防震的科學技術,10年後,大陸建成22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監測網,並將在四川、雲南建設首個地震預報的地下雲圖網,使大陸成為繼日本、墨西哥後,第3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防災救災 體系更完善

汶川地震是大陸應急管理體制變革和發展的新起點。自那以後,大陸又相繼發生玉樹地震、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但都吸取了一次又一次的經驗,也逐步構建起更加完善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
從唐山到汶川,從最初的搶險救災到恢復重建,再到災區的振興發展。大陸強大的組織力、動員力、執行力,再次地證明歷經磨難的人們感受到血濃於水的人間真情,更見證了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