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1・旺報-專題報導

2019-09-11・旺報-專題報導
古建築除舊立新 奠基陸城市風貌 

北京古城牆、上海石庫門 繁華下的歷史記憶

中共建政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經濟飛速發展快速改變城市的面貌,常有人說到大陸城市經常「每隔一年變一個樣」。在過去城市建設轉變之餘,不少歷史老建物在過程中被拆除消失,從現在眼光來看,雖然兼具進步性,也不免為拆遷的歷史建物而惋惜。從過去北京城的內外城牆、歷史悠久的胡同巷弄,再到上海的石庫門,都成了奠基在今日繁華城市下的歷史記憶。
在這些因為城市建設而消失的古老建物,其中最早且最引人關注的,自然還是北京城內的古城牆;這些古城牆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至民國,歷經7個世紀之久。只可惜如今古城牆在車水馬龍的北京,幾乎不見蹤影。

陸城市建築拆除大事記

保留古城牆掀論戰

回顧1950年代初期,北京的古城牆是否保留,曾經引起激烈爭論,一派聲音認為古城牆從現代來看已經不具備防禦效能,而且阻礙及限制了城市規畫與交通發展;另一派的觀點則從歷史古蹟觀點出發,由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與其學生羅哲文、留英建築專家陳占祥等人組成,基於保留北京城牆立場推出的「梁陳方案」。
該方案建議可以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讓新城擔任現代中國的政治核心,舊城則保留古代中國風貌,但可惜最終沒有被採納。因此從1952年開始,北京城牆被陸續拆除,短短幾年內,北京外城牆被全部拆除,內城牆也被拆除一半。
直到1965年由於北京地鐵的工程開始動工,更進一步進行北京內城城牆的拆除行動,直至1969年幾乎被徹底拆除,至今僅剩餘極少數的內城牆遺跡。

上海,遊客遊覽新天地石庫門建築。 (中新社資料照片)
上海,遊客遊覽新天地石庫門建築。(中新社資料照片)

而對北京來說,面對城市變化衝擊的,不僅僅是城牆。回顧11年前的北京奧運,也對這座城市帶來極大改變。根據當時數據指出,北京因奧運積極興建地下鐵及改建市區,每年估算有300多條胡同消失。在北京胡同不斷被拆除幾年間,甚至當時還流行一句俏皮話「China,就是拆吶!」
回顧北京胡同,大多形成於13世紀的元朝,據文獻記載,北京在明代就有多達上千條胡同,直到中共建政初期時統計約有2550多條,更有人將北京的城市文化,直接稱為「胡同文化」或「四合院文化」。

一對新人在北京胡同裡拍攝婚紗照。 (中新社資料照片)
一對新人在北京胡同裡拍攝婚紗照。(中新社資料照片)

石庫門為滬文化象徵

除了大陸政治中心的北京之外,身為大陸經濟中心的上海,在建成今日被譽為「魔都」的繁華盛況前,也同樣經歷一場古與新的破立重生,其中大量消失的就是被視為上海特色建築的石庫門。
石庫門是近代上海民居的主要形式,兼具傳統的江南民居建築式樣和英國傳統排屋建築式樣的融合,形成中西合璧與里弄式住宅的風格。
但由於上海在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發展、市區開發的需要以及民眾生活水準的改善,過去的大量石庫門由於弄堂狹窄,甚至顯得衛生設施不足且年久失修,開始被視為舊城區改造的一部分逐漸被拆除。
根據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上海較為完整的石庫門風貌街坊僅剩173處,共有里弄1900多處。但從近年大陸積極保護古蹟與觀光推展下,石庫門也開始綻放新光彩,有51處被列入「上海歷史文化風貌街坊」。
其中更有少部分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而獲得明確的保護地位。如今石庫門也不僅是建築形式,更成為上海文化象徵,像著名的商圈景點例如新天地、田子坊等,都成了上海現今的著名地標。(特派員/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