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兩岸關係,從政治、歷史角度切入,當前兩岸關係無疑就是一個死胡同、政治上難解的僵局,是講求實力強弱的叢林遊戲。但若能翻轉「觀看」視角,兩岸關係不必然是純粹的「比大小」,而可以是隱身台南小巷的兩岸藝術的交流饗宴,抑或是陸配努力融入台灣生活的點滴;兩岸關係的「圖像」其實可以很多元,可以有多一點「人味」。
隨著台灣選戰白熱化,兩岸之間的敏感神經也再度被挑動,無論是北京叫停陸客自由行,杯葛金馬獎的作法,還是近一段時間以來,民進黨政府推動「國安五法」的舉動,加上反送中運動推波助瀾下,兩岸關係雖不至於瀕臨一觸即發的危險時刻,但距離草木皆兵也大概不遠了。
選舉操作 民共零互信
不諱言,從2016年民進黨政府重返執政後,「兩岸關係」幾乎就與「政治僵局」四個字畫上等號;民共之間的零互信,加上彼此一連串的誤判與選舉操作,始終讓兩岸之間的上空,飄散著一團名之為「敵視」的烏雲,而且揮之不去。
而當前兩岸關係風聲鶴唳的現況,則再次證成了上述的說法。顯而易見,順著政治、國際關係的脈絡來照看兩岸,兩岸的圖像必然就是比拚實力的戰場,大陸與台灣,彼強我弱的不對等關係,政治的死結注定是一時半刻很難邁過的坎。若談歷史文化的面向,兩岸關係更立馬成為「天然統」與「天然獨」的角力戰場。
愛比大小 兩岸難融合
訴諸政治、國際關係乃至歷史文化視角下的兩岸關係,無庸置疑就是個「比大小」的遊戲,這是最容易「看見」的兩岸關係,不只蔡政府時期的兩岸關係,即便是馬政府時期亦是如此,差別只是僵局程度不同罷了。
然而在這層「看得見」的兩岸關係下,其實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兩岸關係;這種「隱而未現」的兩岸關係,更是充滿諸多可能性及樣貌,遠不是「由上而下」的政治視域中的「一灘死水」。
換言之,不同兩岸關係的面貌取決於「觀看」角度的不同,是一種重新思考兩岸關係框架的組成;一種是冰冷生硬的政治結構組成,而另一種則是試圖重新挖掘出,潛藏在政治結構下的屬於兩岸之間特有的「人味」。
有句話說,「人在哪裡江湖就在哪裡」,在這裡或許可以改個說法,即「人在哪裡,兩岸關係就在哪裡」。如此一來,兩岸關係可以是由台商王慶祥所打造隱身台灣府城小巷的美術館,一個兩岸藝術家交自由流的小天地。
兩岸關係也可以是,從湖北遠嫁台灣的陸配田春苗,創立「美容美體的創業平台」,幫助同是陸配融入台灣生活的點滴寫照。理所當然,兩岸關係更可以是,兩岸同志團體,殷殷期盼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心情寫照的一面。
角度不同 交流現生機
當然,「觀看」兩岸角度的不同,並不能真的解決政治結構下的兩岸僵局的一面,但是這種對兩岸關係的「再發現」,在某個程度上,卻可以讓我們跳脫刻板的角度,發現兩岸關係生機蓬勃的一面。套句佛家所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而如果說,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所企求的兩岸心靈契合真要實現,那答案絕不是簡單的推動兩岸政治協商就可完成,而是要不斷的從「人」出發,透過積累深層次的兩岸交流,方可能實現。(記者/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