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功台商,除了獨到的經商之道,還可擁有人文藝術情懷。廣州台協會長王慶祥,在廣州成立大新美術館,匯聚兩岸駐村藝術家,成功搭建人文藝術交流平台。就算沒有經濟回報,他認為對兩岸交流的無形奉獻,是錢買不到的。現在他的美術館正在向官方申請成為兩岸藝術交流基地,在推動藝術交流的路上,得道多助,不再孤單。
1983年就到廣州的王慶祥,一開始做安全眼鏡及工業照明設備起家,而後經營飯店。在投入事業三十多載後,因緣際會下,投入藝術文化領域,這一投入,因為喜好與對兩岸交流的使命感,讓他欲罷不能。
藝術家成為好朋友
2016年王慶祥在廣州創建占地面積達到100畝的大新美術館,並啟動「駐村藝術家」計畫,數十位兩岸藝術家的人生在此交會,擦出火花,王慶祥自掏腰包,承擔藝術家們的吃住,「這是很深入實在的交流,不是走馬看花」,王慶祥說,藝術家們住在同個藝術村,會產生革命情感,自然而然成為要好的朋友。
王慶祥說,像是曾英棟、許自貴等台灣藝術家,因為進駐藝術村,每個月有將近一半時間都在大陸各地巡迴展覽創作,不只省下畫作運送的成本,還漸漸在大陸打開知名度。
每年投入200萬人幣
國父孫中山是兩岸少數都可接受的近代歷史人物,王慶祥十分有心,特別選在國父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舉行兩岸藝術比賽,2016年首屆頒出首獎20萬人民幣的大獎,不過接下來幾年調整規則,改成入選者都有獎,不再執著於名次,會從數百份投稿藝術作品中,擇優30名入選,人人有獎。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人有保障名額,30位入選者中,至少保障7名給台灣藝術家。
投入藝術公益事業,每年要砸近兩百萬人民幣,王慶祥無怨無悔,雖然有形的經濟收入還看不到,但他相信,許多事情不是用錢可以衡量,能夠促進兩岸交流,讓兩岸關係氣氛更和緩,就是錢所買不到的。未來還能做多久,王慶祥也沒把握,但他強調會努力堅持,能做多久就做多久。(特派員/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