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夾縫」這兩個字很有畫面,彷彿有一種壓迫感迎面而來。相比單純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在大陸打拚多年的台商,特別是為了多賺一分錢的台幹來說,對夾縫的箇中滋味,恐怕更是心有戚戚焉。除了與妻小的聚少離多,某天忙碌過後才驚覺已錯過小孩的生日,甚至因兩岸關係所衍生出的種種苦辣辛酸史。
在兩岸駐點穿梭多年,眾多採訪對象中最密切的,莫過於台商或者台幹這一族群。幾年下來的頻繁接觸,深深感受,他們可能才是最適合用「夾縫中求生存」來形容的一群人。無論是台面上風光賺錢的台商老闆,或是默默在底下討生活的台幹,每個人都有一套冷暖自知的劇本,英全工業公司總經理顏英全也不例外。
第一道夾縫 家庭或麵包
80後的顏英全赴大陸過程其實蠻戲劇性,可能用「跳Tone」來形容更貼切。顏英全當初還在台灣念社會學研究所,正準備寫論文趕畢業之際,剛好碰到家族親戚在東莞經營的配件工廠,急需人手幫忙穩定外國客戶,顏英全外語專長成了「救援」的不二人選;他一張機票就飛往彼岸的大陸,也意外開啟台幹人生。
一頭栽入對岸討生活的顏英全,如同所有選擇西進大陸的台灣人那樣,馬上遇到生命中的第一道「夾縫」,即所謂「事業/家庭」抉擇的兩難。2008年中決定義無反顧地赴東莞工作的顏英全,等待他的一段段親情的天人交戰。
「家庭其實已經顧不上了」,顏英全語帶無奈地說,他一年回台灣的時間就是8趟,其實這已經算是不錯的待遇了,有的企業的台幹,公司一年就補助3趟回台機票,但平均一趟就是待個7、8天,8趟拼湊下來也就約2個月的時間,「你說這樣怎麼兼顧家庭?」
顏英全直言,也曾想過魚與熊掌兼得的方式,剛赴大陸的一段時間,曾經嘗試把妻小一起接過來,但是妻小最終還是不太適應大陸的生活,加上考量到小孩未來讀書的問題,最終還是只能將老婆、小孩送回台灣,他隻身一人繼續留在大陸打拚。
談到妻小,電訪那頭的顏英全語氣中是滿滿的愧疚感。他還透露,有一次剛好碰到小孩的生日,但無奈當日的工作量「爆棚」,等到忙完告一段落後,卻已經錯過打電話親口向小孩說生日快樂的時間點。
第二道夾縫 政治標籤
即使有幸克服第一道「夾縫」,台商或台幹要真能在兩岸生存下來,恐怕還得面臨「經濟/政治」這第二道「夾縫」,而且在當前兩岸關係不睦情況下,台商成了兩面不討好;在大陸可能因為台灣人身分有「差別待遇」,在台灣動輒被貼上「不愛台灣」的政治標籤。
顏英全就直言,雖然在大陸他自己沒有因為台商的身分遭遇諸多不便,但確實有因台灣人身分帶來些許困擾;比如大陸同業跟外國客戶搶生意時,直接就嗆明這個只有中國人最行,台灣或香港人不能比,隨後就真的出現訂單落空的情形。
至於這種不愛台灣的說法,顏英全也不認同。他表示,雖然自己在大陸工作,但是每年利用回台灣的時間,刷卡消費的金額也是好幾位數起跳,這難道不也是在間接刺激台灣消費嗎?
顏英全還稱,其實台灣各界不必把赴陸工作看成是一種「原罪」,反而應該是看成兩岸的一種「中介」橋梁角色。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他遇到大陸人說台灣不好時,他也會跳出來反駁直指台灣有哪些更進步的地方,反之,他也會向台灣朋友說說大陸相對好的地方,要朋友多來大陸親眼見識。(記者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