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蔡政府來說,今年的「聖誕節」提早到來。12月17日,台股早盤衝破12000點,再創29年新高。12月19日更是「聖誕節加強版」:彭博每季總體經濟調查報告上修台灣今、明兩年的經濟成長率;央行宣布利率「連十三凍」,並將今年經濟成長率從2.06%上修至2.4%;經濟部宣布,台商回台投資總金額已達7116億元,將帶來5萬8322個就業機會。
總統蔡英文在跑選舉行程時更是多次宣布,台灣經濟成長率已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
台灣今年經濟向好似乎多虧了中美貿易戰。即使12月13日,中美雙方宣布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對大陸來說,只有1200億美元大陸產品的關稅從15%減至7.5%,而美國也沒要到禁止強制技轉、智財權保護、禁止補貼國企等最關鍵的項目。因此,外界普遍認為:中美貿易戰還會「再戰」,而台灣的「好運氣」似乎還可以持續一段時間。
也許客觀上,貿易戰給了台灣一點甜頭,但卻因今年的總統大選而被蔡政府刻意放大了。就在5月10日美方宣布,先將2500億美元大陸產品關稅上調至25%,隨後又對還未加稅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蔡總統第一時間即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隨後舉行記者會。從蔡總統談話和她回答記者的提問中,可以看出她是「暗自竊喜」中美貿戰加劇。
新南向 廠商只能靠自己
蔡總統先表示,目前因為還沒擴及到台灣主力出口產業,對台灣的影響相對有限;接著,她就宣稱,外資進來了,各大品牌加碼投資台灣;台商回來了,台商回台投資今年已經超前突破了2500億元,在前一天,她已經向經濟部下達5000億元的新目標。
蔡總統當時還大膽預測:美中貿易衝突是長期性的結構問題,將根本改變全球貿易秩序和供應鏈,所以「台灣接單,中國製造,出口美國」的三角貿易模式,也將會改變。
而總統的對策,不是協助台商穩住在大陸的產業鏈,而是檢討台灣以大陸為市場、為生產基地,是「被鎖在中國」;因此,她要改變目前的策略(包括對中經貿策略)。
令人遺憾的,總統刻意忽略了在中美貿戰下,台灣經濟及台商未來面臨的巨大衝擊,以及政府將如何協助台商度過這場世紀「劫難」。
目前可見的政府應變對策,首先是實施已3年的「新南向政策」。的確,經濟部及貿協都加快加強協助台商對東協及印度的投資及貿易,但在此同時,台商也在這些地方遭遇日韓,甚至陸企的強大競爭,他們有品牌、有大型企業、有邦交、有錢……,而多半情況下,台商只能靠自己。
以泰國為例,陸企投資泰國金額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是去年同期的5.3倍,是台商的5倍。最近台灣在泰國的指標企業「泰南僑」正在擴建廠房,但參與競標的營造商幾乎都是在泰國深耕10年以上的大陸國企,要錢有錢,要人脈有人脈。據泰國台商表示,日本雖仍是泰國最大投資國,但大陸已快速趕上,最近泰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幾個大工程,就是被大陸國企標走。這還不包括陸企打敗日商而取得的泰國高鐵建案。
還有,在中美全面爭霸的格局下,幾乎可以確認,未來5G將形成中美兩大陣營(兩大產業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正是台商可以發揮所長,兩邊得利的好機會,像台積電、聯發科等台商都已經獲利滿滿,而且錢景大好。
高通老總奔陸 尬聯發科
像美國軍方和華為都找過台積電,希望台積電到當地設廠,但據美媒透露,美方卻透過蔡政府勸說台積電勿再供貨華為,若報導屬實,豈不是蔡政府斷了老百姓的財路。諷刺的是全球手機晶片龍頭高通,為抗衡使用自產晶片的華為,並阻止聯發科搶占大陸市場,老總親自跑去大陸,找華為的對手小米、OPPO做生意,完全不顧川普政府的不爽。
應對中美貿戰的變局,11月2日在台積電運動會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台積電之所以變成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就是因為擁有技術優勢。」這是台商該做的。
政府又該做什麼?如果不能幫台商,請至少別擋台商的財路。(記者/宋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