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9・旺報-綜合報導

2020-02-19・旺報-綜合報導
陸又一挑戰 4000億隻沙漠蝗近逼

東非蝗災若未受控 6至7月新成蟲或順季風進入邊境

▲印度北部,一隻蝗蟲在啃食作物。(新華社資料照片)
▲印度北部,一隻蝗蟲在啃食作物。(新華社資料照片)

源自東非的蝗災還向南亞進一步蔓延,4000億隻沙漠蝗在印度肆虐。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表示,如果境外沙漠蝗得不到控制,災害持續暴發,6至7月下一代成蟲在西風急流與印度洋西南季風共同作用下,進入大陸境內的概率陡然升高。

大量蝗蟲進入大陸是否會造成蝗災,專家說法不一。張澤華等人認為,大陸內陸地區近30年來沒有沙漠蝗分布及為害報導,一旦侵入,將面臨發生規律未知、監測技術缺乏、防控困難等諸多不確定性。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人員則指出,近年來,大陸蝗蟲監測預警和防治能力不斷提升,防治技術水準屬於世界領先水準,防蝗藥械儲備充足,大面積暴發蝗災風險很低。

肯亞蝗災 70年最嚴重

目前,肯亞發生了70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入侵,有些國家經歷了25年來最嚴重的蝗蟲入侵。源自東非的蝗災還向南亞進一步蔓延,4000億隻沙漠蝗在印度肆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月11日向全球預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現在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沙漠蝗蟲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50公里,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里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4日,肯亞北部蝗蟲在空中飛行。(新華社)
4日,肯亞北部蝗蟲在空中飛行。(新華社)

陸成災蝗蟲達50種

張澤華等人指出,大陸有1000多種蝗蟲分布,可形成災害的蝗蟲有50多種,主要包括飛蝗3亞種(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亞洲小車蝗、義大利蝗、西伯利亞蝗蟲等遷飛性蝗蟲,以及白邊痂蝗、毛足棒角蝗、寬須蟻蝗等近50種成災蝗蟲。關於此次在肯亞等地成災的沙漠蝗,張澤華等人認為,大陸西藏自治區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邊境接壤區域為沙漠蝗擴散區,由於環境、氣候、食物的局限,對大陸境內農業生產威脅不大,由於青藏高原的阻隔,直接遷飛進入內陸地區的可能性極小。
沙漠蝗擴散區可到達緬甸西南部,5月為成蟲期,如果印度洋西南季風異常強勁,翻越橫斷山脈機會將會大增,遷飛進入大陸雲南境內可能性較大。如果境外沙漠蝗得不到控制,災害持續暴發,6至7月下一代成蟲在西風急流與印度洋西南季風共同作用下,進入境內的概率陡然升高。

▲湖南益陽市一片竹林中,防治人員在對蝗蟲產卵地進行噴霧防治。(新華社資料照片)
▲湖南益陽市一片竹林中,防治人員在對蝗蟲產卵地進行噴霧防治。(新華社資料照片)

無懼空襲 治蝗有一套

大陸是世界上遭受蝗災最嚴重的國家。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陸科學家結合黃淮海治理,改造了大部分蝗區,蝗區面積大幅度縮小,種群密度長期控制著較低水準。在過去的40多年裡,局部蝗災時有發生,但沒有形成遷飛危害和嚴重的經濟損失。有專家指出,非洲、中西亞和南亞發生的蝗災是由沙漠蝗造成的,但大陸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區。上世紀初有科學家報告在雲南發現沙漠蝗,但未被證實。
大陸中科院院士、生態和昆蟲學家康樂表示,大陸蝗災治理是非常成功,主要是改治結合策略:通過蝗災發生區的生態環境改造,消除適宜蝗蟲發生的環境;同時利用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種群數量,並利用化學藥劑及時防治高密度的蝗蟲發生區。
生物防治法中,有一種是「招引粉紅椋鳥法」。這是遷徙性候鳥。上世紀80年代,新疆用人工堆放石巢、修建磚混鳥巢的辦法,招引粉紅椋鳥遷徙至此。2019年4月,新疆多地發生蝗蟲災害,數以萬計的粉紅椋鳥發動「空襲」。一隻粉紅椋鳥一天能捕食120至180隻蝗蟲。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了特大蝗災,除採取化學藥物外,由一群群牧雞、牧鴨組成的「生物部隊」也在新疆的「滅蝗大戰」中大吃蝗蟲。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