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5・旺報-專題報導

2018-05-05・旺報-專題報導
葉匡時:正視依存大陸 才能競合

前交通部長、長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葉匡時5月3日演講時表示,台灣應面對土地面積小、經濟與大陸依存度高的事實,才能健康面對大陸的崛起,進而做出自我定位並進行競合。他認為台灣在部分產業仍具一定優勢,包含半導體、大健康產業、部分生技業以及新農業、文創業、幼教等,但如果都只停留在台灣做,恐怕難以期待發展更大、更好甚至刺激薪資提升。
葉匡時說,台灣的食衣住行與經濟結構都與世界密切相關、仰賴外貿,雖然台灣確實面積不大,但以瑞士、荷蘭、以色列等國為例,「小並非沒有價值,該思考的是如何創造不可替代的價值」,應從世界觀、價值觀、人才觀三方面改變台灣的思維。
為關心台灣競爭力與發展方向,文大推廣部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工研院前主任杜紫宸合辦一連三場競爭力論壇。3日由葉匡時以「走出台灣、擁抱世界」為題進行演講。
葉匡時說,台灣經濟在1993年達到頂峰,當時GDP占大陸的比重達52%,如今卻降到5%。但如果不是因特殊歷史因素,以台灣與大陸的地理面積比較,其實5%反而正常。他說,因此在心態上過於強調跟大陸對等,且難以健康看待大陸崛起。
葉匡時指出,大陸剛改革開放時,台灣方面的投資與台商確實提供很大的助力,同時大陸改革開放帶給台灣難得機遇,造就一些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卻沒有利用這個機遇做好整體的產業轉型升級。
面對近年常說的「紅色供應鏈」影響,他認為如同近期中美貿易摩擦說要打壓「中國製造2025」,但實際上難以阻擋。台灣在受到影響時,該想的是怎麼發展新的產業與升級。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