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控疫情,兩岸從2月上旬就斷了小三通,兩岸航班也僅剩四地保留,但隨著大陸疫情趨緩,重心轉向拚經濟,防疫轉為「常態化」,台灣也應該相應做出調整,畢竟對兩岸航班「一刀切」式地阻斷,只是疫情非常時期的非常作法,應視為暫時性政策,現在防疫轉向常態化,如果還一直讓兩岸經貿社會恢復正常往來,絕非長久之計。
大陸與韓國達成共識,五月起商務人士可憑邀請函、健康證明、核酸檢測,自由往返豁免隔離;這看在廣大台商眼裡,無比欣羨。因為兩岸多數航班,已經因防疫大減或停航,僅剩京滬廈蓉四地航線,持續時間已快三個月,加上嚴格的隔離政策,讓非常多的台商台幹望之卻步,變成是「滯留台灣」,遲遲無法回到工作崗位。
2008年兩岸開啟直航後,從台灣一天內往返上海或廈門,大有人在,如今變成一趟兩岸往返,就需要兩次14天隔離。從「一日生活圈」變成「一個月隔離地獄」,台灣對大陸人士的入境禁令,至今也仍未解除,還有些航空公司不堪虧損,索性取消5月所有兩岸航班,改成貨機載貨。
兩岸三地目前疫情都趨緩許多,連續多日沒有本土病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4月29日開會指示,要「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這代表要用常態化的方式應對疫情;同一天,香港也宣布,放寬隔離規定,若是往返陸港的跨境學生、貨車司機、符合香港經濟發展的專業人士等,可豁免強制檢疫14天。
先撇除政治,兩岸三地本都屬大中華經濟圈,商務人士的往來交流,牽動著三方的經濟發展,長時間限縮各種人員往來,勢必對經濟帶來衝擊。
如今既然兩岸疫情都已趨緩,台灣也應該漸漸調整成「常態化」的防疫方式,譬如放寬人員往來、逐步恢復兩岸航線、對特定人士有條件豁免隔離,讓防疫也能兼顧人性化和經濟社會正常發展。(記者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