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有中美貿易戰的陰影籠罩,但是,隨著大陸景氣回溫,不管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與生產者價格指數(PPI)都出現揚升走勢。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7月10日公布最新數據,大陸6月CPI年增率1.9%,連續3個月處在1字頭,顯示整個物價相對平穩,通膨壓力不大。同時PPI年增率4.7%,是今年以來最高點,反映企業出廠價格走揚,有利整個企業的獲利水準。
路透報導,大陸6月CPI年增率漲幅略有擴大,PPI漲幅則創下今年新高。分析人士認為,中美貿易戰對大陸的物價影響有限,在食品價格保持低檔、貨幣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下,通膨溫和回升機率較大,全年預計CPI年增率在2%左右,預料不會對貨幣政策邊際寬鬆產生掣肘。
PPI達今年最高點
大陸國家統計局10日公布,6月CPI年增率上漲1.9%,大體上沒有超出法人預期,前6個月CPI年增率2%。PPI年增率4.7%,則有點高過法人的預期,也是今年最高點,前6月PPI年增率為3.9%。
展望7月,恒豐銀行研究員蔡浩與李海靜認為,目前看起來通膨壓力不大,CPI有望溫和回升,一方面豬肉價格或將繼續回升,菜價由於高溫天到來,運輸和倉儲成本提高,有機會較6月走揚。另一方面,雖然國際油價帶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形成利多,但6月製造業PMI指數中原料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指數增速顯著放緩,反映漲幅可能比6月略為縮小。
大豆汽車可替代
面對中美貿易戰的威脅,短期內看起來影響還不大。他們認為,大陸對美反制關稅措施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和汽車,但由於這類商品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例如大陸對部分亞太貿易協定國家調降大豆進口稅至零,進而對美進口大豆可能產生替代,同時國產車和歐系日系進口車降低關稅對美系進口車替代,因此短期內貿易戰不會對通膨形成壓力。
在PPI方面,國開證券研究部副總經理杜征征分析,從新增因素看,近2年的限產、環保等因素以及今年春節後錯期等因素推動工業品與原料價格上漲,但若缺少需求的配合,漲勢難以長期維持;目前看經濟、需求都有一定的下滑壓力。從基期效應看,去年8至10月PPI年增率均值為6.7%,較5至7月上升1.2個百分點,高基期也將壓制下半年PPI漲勢。
(記者/龔俊榮)
旺報觀點─低通膨為陸貨幣政策創造空間
中國人民銀行7月5日起實施今年以來第三度定向降準,一方面挹注實體經濟對資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面對中美貿易戰採取較寬鬆的貨幣政策,協助企業面對可能的高關稅難關。不少學者專家認為,今年大陸仍有降準空間。從上半年物價穩定的走勢來看,低通膨的確為大陸操作貨幣政策提供更有利的運用空間。
這幾年為了去槓桿,大陸中央在貨幣政策上採取中性略緊的立場,主要是避免債務過度膨脹,進而引爆金融系統性風險。如今在去槓桿有成下,近年貨幣政策開始出現鬆動跡象,從今年陸續實施3次定向降準的動作可以窺出,貨幣政策已不再偏緊。
其實,今年上半年以來,大陸經濟整體表現不差,儘管有中美貿易戰的威脅,依然在穩健的成長。從上半年溫和的物價水準表現來看,通膨壓力始終在可控範圍內,同時企業的獲利也在穩定回升,這些跡象都反映即使面對美國的高關稅威脅,大陸依然擁有堅強的後盾,有本錢可以化解美國的貿易報復制裁措施。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過後,大陸曾推出4兆人民幣的刺激政策,固然讓大陸安然避開金融海嘯的摧殘,但也帶來龐大的債務壓力,這就是這幾年大陸中央努力去槓桿的幕後原因。
因此,近年來大陸對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始終保持謹慎的態度,很怕重蹈4兆的覆轍。但是,過緊的貨幣政策同樣不利經濟成長。在整個經濟表現維持穩定,加上通膨壓力不大,對大陸而言,在操作貨幣政策上,將增加更多的彈性空間,一方面可以為後續的經濟成長提供動能,另一方面,也為中美貿易戰況升溫預做準備。
(記者/龔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