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6・旺報-綜合報導

2018-07-16・旺報-綜合報導
商家拒收現金惹民怨 人行嚴管

嚴禁炒作「無現金」概念 公告後一個月內整改

近年隨著網路技術發展,大陸行動支付迅速崛起,甚至被列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但隨著支付工具普及,商家拒收現金、只接受APP掃碼付款等問題也層出不窮,導致民怨沸騰。為此,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7月13日晚緊急發布公告,宣布除法定範圍,任何商家、單位或個人均不得拒收現金,並且嚴禁業者炒作「無現金」概念,有業內人士分析,人行此舉旨在嚴打商家拒收現金亂象,預估新零售行業或面臨較大影響。

公告稱,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現金,但依法應當使用非現金支付的情形除外。此外,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要求或者誘導其他單位和個人,拒收或採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

大陸人行整治拒收現金現象,恐影響新零售業。圖為市民在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內的「x-24h智慧便利店」,掃碼購買食品。(中新社資料照片)
大陸人行整治拒收現金現象,恐影響新零售業。圖為市民在上海地鐵人民廣場站內的「x-24h智慧便利店」,掃碼購買食品。(中新社資料照片)

有老人被迫放棄購物

根據統計,大陸行動支付用戶已達8.9億人。目前,大陸行動支付市場以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支付、騰訊集團的微信支付兩大第三方支付系統二分天下,據中國互聯網協會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大陸行動支付市場規模達109.1兆元人民幣,呈現爆發式成長,年增率達208.7%。

不過在「無現金」交易的普及下,《新京報》報導引述市調機構調查顯示,有37%被調查的消費者,反映曾在過去1年內經歷過「不收現金」的情況,其中12%經歷過10次以上;另有39%被調查的商家坦言,過去1年中曾經對客人表示不收現金。

近年紅極一時、過去也曾被點名的無現金超市品牌「盒馬生鮮」,本次亦被推到風口浪尖。報導稱,13日直擊一對老人,雖至人工結帳櫃台付款,但因被告知必須下載盒馬APP才能結帳,因而被迫放棄購物。

不能現金支付,已有老年人放棄購物。圖為一位年輕母親帶著孩子正在無人售貨機前掃碼買東西。(中新社資料照片)
不能現金支付,已有老年人放棄購物。圖為一位年輕母親帶著孩子正在無人售貨機前掃碼買東西。(中新社資料照片)

對新零售業影響較大

對此盒馬生鮮也緊急澄清,「從來沒有說不接受現金」。只是因為新模式已與線上線下一體化,讓會員用APP能得到更好的服務。若客戶不願意,仍可現金支付。

有業內人士稱,此次人行整治商家拒收現金亂象,對新零售行業的影響較大,主要原因在於一旦收受現金,業者勢必增加收銀員等現金管理成本;其次,過去新零售業者可透過支付工具掌握消費者的個資及消費習慣,一旦用現金支付,這些大數據資料將無法取得,對業者制定營運戰略也有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人行強調,上述公告並非要打擊行動支付,而是要「支持消費者多元化支付需求平穩發展」,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尊重消費者以支付工具或現金進行消費,任何存在拒收或者採取歧視性措施排斥現金等違法違規行為,應當自公告公布起一個月內進行整改。

防洗錢 第三方支付大額交易將納管

透過第三方業者提供的服務,完成買賣雙方收付款,在大陸不僅已成為一般民眾消費時,主要的行動支付選擇,亦有越來越多單位或個人,藉由第三方支付結交各項款項。為避免情況日益普及下可能產生的監管隱患,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日前公告,第三方支付機構需參照銀行標準,未來針對一定金額以上的大額交易,必須上報備查。

大陸人行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上報大額交易。圖為銀行員清點貨幣。(中新社資料照片)
大陸人行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上報大額交易。圖為銀行員清點貨幣。(中新社資料照片)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第三方支付工具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有越來越多的不法活動藉由該工具進行跨境洗錢套現,這讓當地的金融監管存在不小的隱患,人行此次針對第三方支付大額交易納入管理,防制非法洗錢的用意相當明顯。

按照人行發布的《關於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大額交易報告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從2019年1月1日起,對當日單筆或者累計交易額5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的現金收支、200萬元以上的款項劃轉等數據,均須上報給人行。

據騰訊財經一線報導,該文已由人行轄下各分行,下發給各個第三方支付機構,包含北京、廣東等地方業者,均已收到通知。

按照規定,上報大額交易報告係由第三方支付機構完成,交易雙方並不會受到直接影響。《通知》要求,包括單日單筆或者累計交易額5萬元以上、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現金收支,以及非自然人客戶單日200萬元的款項劃轉、自然人客戶50萬元以上的境內款項劃轉,以及自然人客戶20萬元以上的跨境款項劃轉等,均為需上報範圍。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要求與人行日前針對銀行機構發布的《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的要求一致,而該管理辦法已於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記者/陳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