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30・旺報-專題報導

2018-07-30・旺報-專題報導
台青自省融陸 翻轉形象展大格局

台灣在陸青年提出「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的登陸六原則,大陸涉台青年學者也表示認同,學者指出,這為台青重新思考個人發展歸宿提供了格局更大的選項,同時反映台青主動融入大陸生活,由客人到主人的心態轉變,特別是出自台青群體的內部省思,更為鏗鏘有力。

廈門大學台研院助理教授陳超受訪指出,在台青西進潮的同時,確實因創業失敗造成部分「東歸」現象,這當中有兩岸政經和制度差異因素,也有個人原因造成的自我束縛困境,「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既點出造成個人困境的本質,又為解決這一困境指明出路。

陳超表示,台青給外界的印象就是對小確幸的追求,但小確幸世界沒有什麼民族情懷,「重發展、促融合、贏未來」則為台青重新思考個人發展的歸宿,提供一個格局更大的選項,此六原則也是新時代在陸發展的台灣青年,總結多年經驗,仔細反思後的充分提煉。

他認為對於大陸青年和涉台工作者而言,也可從這六原則出發,刷新對台青的刻板印象,充分認識到他們深刻的自省力與敏銳的時代洞察力。

上海交通大學台研中心博士生王曉笛受訪表示,「惠台31條」顯示一個涉台公共政策體系已初見端倪,基本精神是將台灣人民視作公民,他不諱言因為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涉台政策不可避免會多向台胞傾斜,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但一些人利用了這個特殊性,投機鑽營,讒言獻媚,對台灣人形象帶來負面影響,也浪費資源。

對於台青群體提出六原則,王曉笛認為,發自群體內部的反思往往最鏗鏘有力,從長遠來看,一個真正的中國公民,應該要求的是平等的機會,而不是超越平均水平的特權,這當中也顯見,兩岸從公民權利到公民認同,從功利主義到愛國主義,這條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記者/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