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通水儀式幾日來吵得沸沸揚揚,兩岸官方互打口水仗,連帶把夾在兩岸之間的金門搞得有點「裡外不是人」。金門距離大陸雖較近,目前卻是由台灣方面來統治,凸顯出金門連結兩岸的高度政治意涵;民進黨當局大可把金門視為兩岸和解的友善前沿,而不是導致兩岸角力的尷尬資產。
兩岸官方因通水儀式針鋒相對,截至昨日兩岸各自舉辦通水儀式,兩岸官方口角仍舊沒有畫上休止符。大陸國台辦主任劉結一上午剛批評,台灣「某些人」出於陰暗政治目的,無理取鬧;陸委會下午則發出新聞稿回批,北京當局借機政治操作。
不過,回歸民生角度,看在金門人眼裡,或許有些莫名其妙。畢竟金門長年缺水是不爭的事實,大陸福建泉州願意供水給金門,可以說是再好不過的事,真的沒有必要將兩岸通水過於「泛政治化」。
或許對民進黨政府而言,借由在兩岸通水儀式上祭出一些小動作,可以適當表達大陸取消我舉辦東亞青運的不滿,某個程度上確實也展現出政府捍衛尊嚴的立場,但連日紛擾,只會讓兩岸通水這一件有利兩岸民生福祉的大事失焦,更讓金門乃至金門民眾有點感到「裡外不是人」。
坦白說,金門的地理位置某種程度確實有點「尷尬」。從位置的遠近來看,金門距離大陸,相對金門距離台灣確實近得多,但從治理角度來看,金門卻又是隸屬中華民國管轄,而非北京當局。
平心而論,兩岸政治僵局雖然難解,但金門地理位置接近大陸及治權隸屬台灣,卻恰恰好凸顯出金門連結兩岸的高度政治意涵,因之所產生的「模糊性」,也恰恰好可以為兩岸創造許多對話空間。
其實,民進黨當局大可以把金門視為兩岸和解前沿的陣地,而不是一個尷尬的資產,善用金門的區位,成為民共對話的橋梁,相比與北京「針鋒相對」,或許能為金門乃至台灣創造更多利多。同樣的建議或許也可適用在大陸身上,把兩岸「民生福祉」當成兩岸最值得營造的共識,相信才是老百姓之福。(記者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