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1・旺報-專題報導

2018-08-11・旺報-專題報導
盧麗安播融陸種子 擔民族命運

獨立判斷非宣傳樣板 不放棄中華文化繼承權

在中共十九大會議上,做為備受矚目的台籍代表、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院副院長盧麗安近日接受專訪強調,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獨立判斷做出的決定,不是被名利誘惑,而是為中華民族命運做出承擔。她更一直對台灣青年說,不要把大陸當陌生人,不要把自己當過客,台胞也是中國人「應該理直氣壯地參與到神州大地的命運裡!」

盧麗安更反問,做為中國人的自己,為什麼要為上兩代人的政治恩怨買單,為何要被偏狹的政治立場綁架而自動放棄對中華文化的繼承權,放棄在華夏大地安身立命的歷史權利呢?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以盧麗安為封面專題。 (取自《亞洲週刊》官網)
最新一期《亞洲週刊》以盧麗安為封面專題。
(取自《亞洲週刊》官網)

高喊愛台灣愛大陸

據《亞洲週刊》引述文史工作者藍博洲觀察所說,盧麗安是透過自我學習與思考,最後做出到大陸播下教育種子的決定,對於兩岸和平,乃至於中國統一發展,「這絕對也是一個里程碑」。

在台灣高雄成長、畢業於高雄女中、政治大學,取得英國文學碩士、博士學位後,1997年盧麗安與丈夫沈一帆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2016年正式成為中國中共黨員。

回顧2017年10月的十九大會議上,盧麗安在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喊出「我以台灣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愛台灣、愛大陸,就像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打開過去台灣對於中共「黨代表」的陌生隔閡,進而成為「央視2017年十大感動人物」。

引導求同存異化異

而後盧麗安受到越來越多矚目,英國BBC中文網今年更以「脫台者」形容寧願被台灣註銷戶籍而長期在大陸發展的台灣人。盧麗安認為,「脫台者」用詞並不好,挑撥兩岸原屬同一血脈、文化的事實,不如用「融陸者」更恰當,才能正面促進兩岸局勢和平發展。

盧麗安說,過去留學海外,也曾利用英國大學圖書對中國歷史的研究,知道百餘年來中華民族的傷痛與傷口;也了解兩岸各自走過的艱辛與彎路,更格外希望兩岸能和平發展,共同往民族復興的目標攜手前進。

另就兩岸社會、制度、文化的差異,盧麗安指出,做為一名學者,更清楚這些所謂差異都可以交流溝通、弭合,尤其做為教育工作者,正是要引導求同存「異」(特色、特點)、求同化「異」(分歧、糾紛)的理性思考。

盧麗安(二排左1)出席中共十九大會議。(央視截頻)
盧麗安(二排左1)出席中共十九大會議。(央視截頻)

盧麗安看惠台:捅破台獨自滿窗紙

在上海居住多年,致力促進兩岸融合與發展,觀察大陸近期推展的「惠台31條」措施,中共十九大台籍代表、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院副院長盧麗安認為,這些政策都是基於中央指導精神基礎,結合各地的發展趨勢條件、台胞人口或投資組成,匯集協調各部門後,用以促進台胞在大陸生活發展的便利與權益,凸顯出大陸用行動表明願意與台灣分享民族復興的果實。

至於對聞大陸色變、動不動就妖魔化大陸「統戰」的台獨分子,盧麗安也表示,這些促進台胞融陸發展的舉措,無異於戳破台獨最後一層「自滿的窗紙」,讓台灣同胞看到兩岸本是命運共同體這個事實。

實際上盧麗安在大陸長居多年,除了在校任教外,也把滬台民間交流工作視為社會教育事業,定義為「兩岸共同願景教育工程」。她也說,隨著2008到2016年期間兩岸交流積極常態化,越來越多台灣學者專家選擇到大陸任教生活。

據《亞洲週刊》報導,透過不完全統計,上海高校、學校、科研院所的台籍教師就近百名,這還沒有算入正在快速增加赴陸高校就學的台生,以及來大陸打拚事業的台灣青年人才。

只是雖然盧麗安秉持「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追尋祖國,愛台灣、愛大陸兩者不矛盾的態度,但2017年參加中共十九大不久後,隨即遭到民進黨政府廢止盧麗安的台灣戶籍。

對此決定,前總統馬英九一度發出批評,認為盧麗安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結社自由」,其實沒有什麼了不起,民進黨政府不必有過度的處分,並認為為了兩岸和平發展,增進交流,執政當局應有再考量的餘地。

(記者/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