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8・旺報-專題報導

2018-08-18・旺報-專題報導
陸改革開放40年 見證人才制度成功

關於兩岸人才培育制度

關於兩岸人才培育制度,有大陸學者認為,中共拔擢人才講政治紀律及政績,是一種賢能政治模式,台灣則只看意識形態立場,這使官員趨於民粹化。大陸改革開放40年的實績,為人才制度做了見證;台灣學者則表示,根本原因在於雙方政治體制不同,台灣是由下而上,更強調民眾支持,不過任期短,政策自然短命,下個政黨上台又「變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飛龍受訪指出,中共人才培育制度有兩大核心作用,一是定期傳達中央精神,確保中央政策能夠貫徹到地方。二是加強黨政菁英相互聯繫,結合各方力量。「中共幹部第一講政治紀律,第二講政績。這是一種賢能政治模式。」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則表示,中共人才培育制度讓有能力的人才可以通過這個途徑走向重要工作崗位,大陸改革開放40年的實績,也為其做了見證。

至於兩岸人才制度的差異,李振廣認為,「進取心」是兩岸人才選拔的最大差異,只要是優秀人才,在大陸被選拔的機會是平等的,但台灣出現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許多優秀的學者型、技術型人才,往往受到民意機構與媒體全面羞辱,使他們不願意再出來為社會服務。留在檯面上的都是臉皮厚、心狠手辣的政客。台灣政治內耗主要體現在人才方面,最後影響的是台灣經濟社會發展。

田飛龍則表示,大陸的制度確實可為他國借鑑,「是要民粹化,喪失理性判斷,被大眾拉著走?還是走向菁英賢能治理,由執政黨引領民眾前行?」不過,他也說,大陸尊重其他國家民主政治的選擇,視為合理競爭的存在,與美國否定不同制度的輸出型民主制度不同。

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表示,這是雙方政治體制不同所形成的,台灣體制是由下而上,更強調民眾支持,而大陸選拔人才更重視政治紀律與政績,但也免不了如何監督代理人的問題。台灣的問題在於任期短,政策自然短命,下個政黨上台又是不一樣的做法。(記者楊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