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2・旺報-專題報導

2018-08-22・旺報-專題報導
毛炮擊金門 內政外交戰略考量

金門八二三炮戰至今已過了一甲子,為什麼毛澤東當時會發動這場炮戰,動機為何,迄今學界仍有各種看法,但梳理出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分別是大陸針對國民黨政府和美國的戰略、或與美國對中東的威脅有關,另一類則認為是內政因素,想激勵大陸民眾投入「大躍進」,才創造對外的緊張與威脅。凡此皆奠地金門在冷戰時期的重要地位。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Michael Szonyi)研究金門多年,多次到金門蒐集文獻與田野觀察、口述訪談,出版專著《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他匯整出的學界觀點,有的認為毛澤東想除去台灣這個「真實威脅」,或透過炮戰進行「戰略試探」,也希望能動搖美國支持台灣的決心;或是因為不滿美國對國民黨政府加強軍事合作,在台灣部署可使用核子彈頭的鬥牛士飛彈等動作。
回頭看當時大陸內政,毛澤東發動「大躍進」,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的政治學者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認為,毛澤東為了鼓勵民眾投入大躍進而創造對外緊張,當年9月毛澤東在第15次最高國務會議上說:「緊張局勢可以調動人馬、調動落後階層、調動中間派起來奮鬥」。
至於八二三炮戰對金門造成什麼影響?宋怡明指出,炮戰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民國政府對當地的軍事化,使當局擴大民力協助軍方,擴展到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對照兩岸,毛澤東動員民眾進行大躍進,促使對岸也做出了類似動員動作,兩者的內政竟彼此相互影響;而在中華民國與美國的結盟之下,金門成了雙方鬥爭的前線,也因緣際會成為全球冷戰的一環。(記者/潘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