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8・旺報-綜合報導

2018-09-28・旺報-綜合報導
陸民營經濟 陷40年來最大困境

經濟呈「國進民退」現象 不少民企深陷危機

近期大陸財經界對於「國進民退」的說法甚囂塵上,更有專家直指目前大陸「民營經濟發展陷入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篇題為《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浪》文章最近在朋友圈中流傳,文章中抨擊中國經濟出現「國進民退」現象,國企與民企所獲待遇有如天淵之別,不少民企因此深陷危機。

該文是商界名人「格隆」在長江商學院講詞,據香港媒體指出,「格隆」為大陸投資研究平台「格隆匯」創辦人,其真名為陳守紅,為香港證監會持牌人士,曾任職多間基金公司。

民企業者 焦慮變恐慌

格隆首先請名下合計超過了40家上市公司的商界學員,就「焦慮」與「恐慌」兩個名詞進行選擇,發現絕大多數人選的是「恐慌」;7個月前,他在中歐商學院講課,同樣是企業家學員,多數人選的是「焦慮」,「7個月時間已經滄海桑田」。
出現這種絕望的窒息感,很多人會想當然是外部貿易戰的逼壓,但卻不是。10年前,大陸對出口的依存度接近70%,但去年GDP總量是82兆(人民幣,下同),出口貢獻15兆,依存度降到18%,窒息感根本原因,是內部的抽緊,這種抽緊,指向幾乎都是民企,國企有免死金牌,不受影響,也不會在意這些。

銀行放款 多獨厚國企

文章指出,過去3年民企的財務費用支出大幅上揚,「含著金湯匙」國企的財務費用增速在2016年為負數;至於利潤增速,去年與2016年同期相比,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實際增速為28.46%,私營企業利潤增速則是負的27.87%。
民營企業困境,主要是資金斷鏈,據統計,大陸銀行業對國企和民企有差別待遇,銀行樂於放款給風險小的國企,但是不願放款給民企;2016年企業新增貸款,78%流向國企,民企僅獲得17%、約1.5兆。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也持同樣的看法,他指出,近年來「國進民退」成為廣泛關注的話題,證據顯示「民營經濟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發展陷入了改革開放40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從國內生產總值的工業增加值數據來看,從2016年開始國有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速開始超過私營企業,並在2017年6月開始出現「死亡交叉」。

格隆還提到,最近大陸網上流傳一篇文章,題為《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儘管官媒隨後澄清,但很多朋友拿著這篇文章,憂心忡忡問他怎麼辦,其中尤以民營上市公司老闆為多。(記者許昌平/綜合報導)

                                                            小靈通–國進民退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大陸官方投入4兆人民幣擴大內需,這些資金流向鐵公基等基礎建設項目,由於國有企業掌握鋼鐵、石油石化、電信、鐵路等產業,享受政策補貼而更加壯大;民營企業因為沾不到政策「雨露」,反而拉大與國有企業的差距。(林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