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自媒體亂象頻出,甚至傳出拿負面資料敲詐企業的情形。大陸一家電商平台的王姓公關坦言,過去就有自媒體拿資料要來談「合作」,但其實就是收「保護費」。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日前指出,一些自媒體打著「言論自由」的旗號,事實上是以「碰瓷」、勒索的方式將流量兌換成現金。
王姓公關表示,去年就曾有自媒體提供公司的負面資料,言下之意是要「封口費」;最後,對方以2萬元(人民幣,下同)與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會放棄這篇負面消息,另外寫一篇正向文章當作為公司宣傳。
大陸暨南大學傳播大數據實驗室報告指出,部分自媒體要抹黑時會形成「傳播矩陣」,通常會由粉絲較多的公眾號發布負面新聞,其餘規模較小的媒體經由多個社群平台同步跟進,同時聘用「網軍」增加評論與分享數,盡可能將效果達到最大化。
報告稱,這些自媒體談封口費的金額不等,通常分為兩種方式,一是「按次收費」,每次約為2、3萬元左右;二是「按年收費」,依照公司規模不等,金額介於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之間,但也可能要價數百萬元。
針對自媒體亂象,朱巍表示,媒體平台應承擔監督責任,主動將法律融入到技術與大數據使用,將信用制、實名制、黑名單納入日常管理,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有效監測與刪除違法的帳號。
(記者/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