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2・旺報-綜合報導

2018-11-22・旺報-綜合報導
2002諾獎得主登陸 看好科研前景

首批國際學者擁「中國綠卡」 上海成為另一個家

「讓中國的科學家到國外去,外國的科學家來到中國,使得這個流程變得更容易是非常重要的。」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庫爾特‧維特里希(Kurt Wüthrich),2017年12月成為首批至上海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國際學者之一,他日前指出,中國正在吸納新一代科學家,如今也有更多科學家願意至大陸工作。

因「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與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共同摘下諾貝爾化學獎桂冠的維特里希,現為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美國Scripps研究所以及上海科技大學的教授。今年4月領到外國人永久居留身分證時,維特里希強調「上海已經成為了我的另一個家,我在中國的時間每年都在增加。」

瑞士科學家維特里希。(取自環球網)
瑞士科學家維特里希。(取自環球網)

讚陸科研環境完善

日前出席「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接受陸媒訪問時,維特里希指出,大陸的科研設施已相當完備,有助於吸引更多的國際人才。在上海科技大學的工作對他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這裡的實驗室、工作環境都是高水平的。我很看好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前景。」
維特里希也回憶起,1983年第一次來到大陸的經驗,當時的大陸一切才剛剛重新開始;時隔30年,2013年起,他在上海科技大學擔任特聘教授,並在上海張江創建學校的首個核磁實驗室。「需要用30年的時間才能培養一代科學家,而中國目前正在做這件事。」維特里希如是說。

上海科技大學網羅國際學者,提升科研水準。圖為上海科大開學典禮。(新華社資料照片)
上海科技大學網羅國際學者,提升科研水準。圖為上海科大開學典禮。(新華社資料照片)

有助吸納外籍人才

曾於美、日等多地工作過的維特里希指出,大陸對於科研的相關投入有目共睹,「中國正在吸納新一代科學家,並且很好地利用他們的研究。」本身為「新上海人」的維特里希期盼,未來能鼓勵更多年輕的外籍科學家來到中國;中國的科研設施已然完備,若能讓年輕的外籍科學家生活得更加便利,將有助於吸納人才。
在維特里希眼中,中國學生雖然相當努力,但往往並不具備良好的外語能力,有時需要翻譯在旁,才能與他的學生溝通,「這是很關鍵的一點」。除提到南韓、日本的學生也有類似的情況外,維特里希也表示,若想從事科學研究,就必須學會溝通;不僅僅用中文溝通,而且要能用英語溝通。
「當今世界英語就是科學界大家通用的語言」,維特里希鼓勵中國學生應多用英文演講、發表論文,培養與國際科學界互動與溝通的具體能力。(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