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7・旺報

2018-04-07・旺報
論文數量超美 陸學者憂虛胖

施一公:評價指標「人為提高」不代表科技實力

大陸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施一公參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5分鐘的發言說了3次「很擔心」,主要針對中國的科研評價問題。

他舉例,過去5年裡,大陸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2倍,技術交易額增加1倍,「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變成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不增反降,是5年前的66%」,施一公說。

玩弄數字易如反掌

簡單地說,大陸科研體系不管研究成果或經費,如果算「總量」是全球數一數二,算「人均」卻立刻暴露弱點。施一公說,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數做為標準,且風氣愈演愈烈,「但這幾個核心的科技評價指標——文章數量、論文引用率、雜誌的影響因數——都可以人為地提高;我想大家知道我這句話的意思。」

施一公解釋,由於各個學校、單位都可以辦雜誌,想要提高影響因數,只要互相引用就好,「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把這3個指標做上去,我認為是易如反掌。」但論文數量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領先,「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家千萬要分開。」

施一公說,他堅決反對「論文無用論」,但也不贊成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的「垃圾文章」:「追求論文的導向如此強、評價立場如此鮮明的時候,負面影響其實非常大。」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取自中新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取自中新網)

建議改採「唯專家論」

至於如何改變現狀,施一公坦言,他其實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如果要提建議,就是應該進一步改進科學評價體系,這需要全社會達成共識。」國際通用的方法是參考國際最頂尖專家的觀點,也就是「唯專家論」,施一公說,他不評價這種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很多國家都如此做。

(本報系記者簡立欣/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