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副市長鄧家基致詞時透露,19日北市府都發局長林洲民在向上海市副市長周波介紹完後,被周波和上海台辦主任當場邀請到上海發展,甚至常駐,「這對我們是很大壓力」,鄧經過19日的交流,最大的心得,就是雙城論壇既是交流效果,也是競爭的開始。
良性競爭才會有進步
周波致詞時也提到兩市競爭,他表示經過一天的考察,學到、了解也思考了不少,認為雙城既是合作,難免也要競爭,但希望是良性競爭,因為有競爭才會有進步、才會有壓力、有榜樣。
周波表示,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上海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裡面也有廣大台胞台商台資所做的貢獻,他說目前有12900多家台資在上海,投資超過400億美元,今年的首屆上海進口博覽會,也有43家台企參加,這都充分說明兩岸交流合作的成果與結晶。
秉持一家親共譜故事
周波說,按照上海的2035年規畫,要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科技創新等五個中心,也正在打造長三角一體化,將有三省一市(江蘇、浙江、安徽、上海)被一起規畫,涵蓋兩億人口、20萬億GDP、一億多中產階級人口,具有廣闊市場,他認為上海在長三角這個世界級城市群,可發揮龍頭作用,對於台商是個機遇,可以讓雙城論壇延伸到更廣的領域,「這方面我們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他也希望雙方共同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共同譜寫更多美好的雙城故事。
(記者陳君碩)
兩岸新名詞 須具一中涵義
201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見面時,朱立倫提到兩岸要「求同尊異」,習近平則回應要「聚同化異」,當中關鍵,就是要凸顯「同」的一面。類似一幕也出現在雙城論壇,鄧家基副市長提到兩岸因隔絕70年,造成有些用詞不同,不過上海副市長周波則說,稱法雖不同,但表述的都是同一件事。同樣道理,當柯P認為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已經「標籤化」,想要提出「新名詞」,他也必須認知,萬變不離其宗,沒有傳達出「一中」涵義的詞語,都只是花拳繡腿。
北市副市長鄧家基20日在雙城論壇致詞時提到,台北與上海有許多連結與相同之處,但也因為七十年隔絕,有一些隔閡和用語差異,譬如台北說「計程車」,上海說「出租車」,台北說「失業」,上海說「下崗」;隨後發言的周波則持不同看法,「我個人感覺更多的是共同點,雖然有些詞彙是不同的,但是說的是同一件事情」。
周波說,大陸稱出租車,意思是非私家車,要為人服務,台灣叫計程車,傳達的是需要按里程付費,「所以(表達的)是同一件事」。
若一一檢視這些「標籤」的涵義,「一中原則」是最赤裸,也最硬梆梆的的政治語言;「九二共識」是當年蘇起為一中原則賦予的「外衣」,原本是在2000年扁政府即將上台時,要讓不願說出「一中」的民進黨能解套,並與大陸達成政治互信,但仍帶有一中內涵,只是雙方對其含意與認知各有不同,雙方心照不宣;在國共兩黨以此為互信基礎,並被民進黨猛烈批評後,從此被標籤化。
「兩岸一家親」則可視為傳達一中精神並訴諸親情的軟性語調,尤其在中文語彙中,「家」與「國」時常被連在一起。柯P的無黨身分沒有《台獨黨綱》包袱,因此無須「就政治論政治」,加上又僅處於地方縣市層級,因此可以改以軟調的兩岸一家親,成為與大陸公權力互動的「通關密語」。
談到標籤化的兩岸詞彙,柯文哲以外科醫生的行事邏輯稱,「還沒想出更好辦法就先用這個(兩岸一家親),但要想一個讓大家都接受的好方法」,殊不知兩岸政治問題最困難與癥結處,也正在於此,就怕沒有擺脫舊標籤,反而又創造了新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