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1-01・旺報-綜合報導
21年烽火歲月 金門人有餘悸

對岸單打雙不打 喜宴也須延至雙日舉辦

雖說是單打雙不打,但只要一過午夜零時,對岸就可能一輪炮火過來,連幾天都聽到炮聲是常有的事,讓當地居民疲於奔命。尤其冬天逼近零度的氣溫,要不要爬起來躲防空洞?就可能是一場生命抉擇。

老家在金門城的成麗容回憶,當年常半夜被大人挖起來躲炮彈,金門春季潮溼多雨,土洞積水又滲水,進出都弄得全身髒兮兮,炮聲過後繼續睡覺,床被都是一團黃泥土,苦不堪言!

金門「單打雙不打」期間,確保軍民安全的防空避難洞。(本報系記者李金生攝)
金門「單打雙不打」期間,確保軍民安全的防空避難洞。(本報系記者李金生攝)

民眾聽炮聲就知遠近

珠山村民薛永妥說,通常晚上7點到9點是炮擊時間,同一地帶打完3發就轉移方向,但也可能再打來回頭炮,常嚇壞已經離洞,在外抽菸聊天的民眾。也有剛新婚不久的村民從防空洞回來,發現「新娘房」變成廢墟,只能慶幸躲過一劫。

民眾聽炮聲就知道遠近,有些人還可準確算出落彈點。家長每逢單日就提醒大家早點做完事,村裡蹬著3寸金蓮的老太婆,擔心炮聲一近走不動,更是早早進洞等待,小孩子到田邊汲水洗澡,光著屁股跑回村裡躲防空洞,也是常有的事。

自家沒防空洞的鄉親,只能選擇就地掩蔽,高齡83歲的蔡敏治老阿嬤哽咽說道,當年帶著孩子們就躲在床板下,全家人相互偎依,度過無數個驚恐夜晚,能夠活下來都靠天公伯保庇。
「單打雙不打」期間,對岸炮火濫射,不但時有官兵傷亡,曾發生急著返營的年輕尉官,不讓計程車天黑漲價,步行回部隊途中罹難,還驚動金防部下令調查。

用中共的炮彈打造的菜刀,成為金門的特產之一。(本報系記者李金生攝)
用中共的炮彈打造的菜刀,成為金門的特產之一。(本報系記者李金生攝)

炮彈製鋼刀意外竄紅

1972年,也曾發生炮宣彈打中舉辦喜宴的古厝,造成2死多人輕重傷,血染筵席的憾事,縣府同樣明令單日可以結婚,但喜宴必須延至雙日舉辦,以確保安全。

「單打雙不打」,金門承受了97萬發炮彈,150平方公里地皮翻了好幾層,在物力維艱的歲月,有些人在炮聲過後就提著水桶,澆灌還火燙發紅的炮彈和碎片,賣給收廢鐵的業者,而1顆炮彈約可打造60把鋼刀,在今日成為金門的特產之一。

對岸宣布結束「單打雙不打」後,當地居民起初還不太相信,時間一到照樣進洞等待,一段時間後才確認真的停火。如今金廈「小三通」往來旅客年逾180萬人次,對走過烽火的鄉親來說,真的沒想到會有這樣一天。(本報系記者李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