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1月16日發布調查報告指出,儘管今年全球貿易成長因中美貿易戰趨於保守,台灣出口貿易仍成長,「綜合貿易競爭力」首次呈現反彈,回升至極力推薦的A級,排名第16。美國重返第一,大陸下降兩名,排名第23,呈現美升陸降的態勢。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發表「2019數位+貿易整合探商機──全球重要暨新興市場貿易環境與發展潛力調查」,本次調查以「一力五度」模型評量全球54國。其中,台灣國家競爭力以第13名持平;貿易自由度從第18名躍升至第8名;貿易便捷度從第20名上升至第14名;貿易風險度及貿易趨勢度從第23名分別上升至第19名及第20名,整體均有進步。
東南亞值得期待
調查結果的重點「貿易競爭力」方面,台灣貿易競爭力從去年的「值得推薦」等級回升到今年的「極力推薦」等級。中美雙方則因貿易戰持續發酵,不少外資企業紛紛撤離大陸,尋找第三投資地,美國貿易競爭力從第三名上升到全球第一,大陸則下降兩名,排名第23名。
調查報告發現,由於貿易戰讓不少企業重組供應鏈,轉往東南亞等地,使這些國家或將取代大陸製造業地位。例如,印度、柬埔寨、墨西哥具有製造移轉基地優勢,競爭力排名均上升。
此外,由於數位經濟時代來臨,美國、印度、以色列因具備政府政策、創新開放環境、研發專利技術含量高、對外貿易和投資開放性高及數位與創新企業聚集的優勢,使得這3國競爭力排名提升。
籲業者轉向高端
雖然今年台灣貿易競爭力表現亮眼,調查報告仍建議台灣政府重新審視、調整全球供應鏈分工布局及鼓勵業者朝向高端產業轉型提高生產附加價值。由於台灣在全球價值供應鏈參與程度高達67.6%,在中美貿易戰兩大貿易經濟體的影響下,台灣恐怕無法倖免來自兩國的衝擊。
另一方面,隨著中美貿易戰持續發展,從去年3月前的「打不打」,演變成3月後「打多烈」,到現在的「打多久」局勢,台灣經濟長期仰賴美國及大陸的合作,調查報告建議台灣政府加速落實專責機構關注貿易戰的後續效應及因應策略。
(記者/林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