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6・旺報-綜合報導

2019-02-16・旺報-綜合報導
敲山震虎 迎來中美10年蜜月期

抗越南、蘇聯「合圍」 鄧小平先下手為強

二戰之後,全球陷入所謂的「冷戰」僵局,當時美國和蘇聯兩大超級強國對立,形成東西方陣營。按理來說,同屬「社會主義」陣營的中國應該與蘇聯站在同一陣線,但由於路線及領土等爭議問題,中蘇兩國關係出現裂痕,1960年代後交惡情況更越演越烈。

打亂蘇聯全球擴張戰略

中越戰爭既震懾蘇聯,更重要的是向美國釋出「盟友」的信號。圖為1979年鄧小平(右)與卡特總統(左)。(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越戰爭既震懾蘇聯,更重要的是向美國釋出「盟友」的信號。圖為1979年鄧小平(右)與卡特總統(左)。(新華社資料照片)

1970年代中期,國際局勢又迎來巨變。1975年越戰結束,美軍全面撤出越南,改變了越南長期仰賴中國援助的局面,加上中蘇交惡延燒,也引發中南半島各國選邊站,當時柬埔寨倒向中國,而越南在親蘇派越共總書記黎筍(Le Duan)帶領下,選擇與蘇聯「手拉手」。
而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不只開始在中南半島擴張勢力,1978年一舉推翻大陸支持的赤柬政權,成為中越戰爭爆發的最終導火線;更在戰略上與北方的蘇聯一搭一唱形成「合圍」中國的態勢,北京方面頓感危機,只得先下手為強。

陸獲經濟發展歷史機遇

某個程度上來說,中越戰爭打得雖是越南,但主要目的則在「敲山震虎」,劍指黎筍背後的老大哥蘇聯。美國空軍戰爭學院張曉明接受BBC專訪時也直言,這場戰爭是鄧小平當時就蘇聯對中國的威脅所做出的反應。
張曉明指出,當時鄧小平預測,蘇聯持續的軍事擴張、經濟狀況惡化及國內民族矛盾加劇下,莫斯科很可能在1985年發動對外戰爭;莫斯科與河內的進一步結盟,更加深鄧的擔憂,認定「蘇聯的威脅不僅來自北方,也來自南方。」

儘管1979年1月1日中美已經建交,但對北京而言,發動中越戰爭既是為震懾蘇聯,更重要的是向美國釋出「盟友」的信號。張曉明稱,鄧小平認為對越南進行一次懲罰性的攻擊,將會打擊蘇聯的全球擴張戰略,這不只證明中國的價值,以此作為回報,西方將以資金和技術幫助中國進行經濟改革。
事後證明,鄧小平發動中越戰爭,對中國而言顯然是「利大於弊」。戰爭結束後,中美關係急遽升溫,雙方迎來了近10年的蜜月期,也為大陸贏得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期。

(記者陳柏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