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8・旺報-綜合報導

2019-03-08・旺報-綜合報導
藍綠講堂第三場 討論台灣人認同

張亞中:台獨做半套 加深社會精神分裂

近30年來族群認同問題困擾台灣,更加深分裂社會之虞。前副總統呂秀蓮7日邀請藍綠學者進行「藍綠講堂」第三場,討論「台灣人vs.中國人」問題,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認為,蔡政府進行教科書等文化台獨,但政治上做不到台獨,只會撕裂台灣社會,造成社會的精神分裂;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則指出,1991年以來的民調趨勢顯示,台灣的民族認同已經經歷重大轉變,出現了統攝性的「台灣人認同」,他認為這樣的心理狀態出現是穩定且持續的。

張亞中指出,從血緣、文化、政治認同三者來看,台灣的漢人血統比率98%,超過大陸、香港,文化上與大陸語言和風俗節慶相同,政治的國族認同上,我們的國號是中華民國,就是中國人,包含大陸和台灣,只有台灣當宣布獨立建國成功,國家叫台灣國時,國族認同才能像瑞士一樣稱台灣人。

兩岸文化風俗節慶相同。圖為南京市民提燈過元宵。(新華社資料照片)
兩岸文化風俗節慶相同。圖為南京市民提燈過元宵。(新華社資料照片)

「中國」概念非陸獨占

他表示,蔡總統主政3年多來,在教科書上去本國史,文化台獨動作沒有停過,但台獨做不到,也不推正名制憲、公投,政治上不敢去碰,但這樣就讓台灣社會認同造成「精神分裂」。張亞中認為他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前者是地域上的意義,而「中國」在政治、文化或歷史上的概念,本來就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獨占的。

游盈隆則指出,台灣經歷3次政黨輪替,經歷民族的重建過程,2300萬人群體認為應當稱呼、自我認同是什麼。民調數據來看,1991年時僅12.9%自認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2019年1月的民調有70.9%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滬台書法交流展上,「兩岸一家親」書法引來眾人圍觀。(中新社資料照片)
滬台書法交流展上,「兩岸一家親」書法引來眾人圍觀。(中新社資料照片)

戰後認同產生轉變

他認為台灣戰後發生三大奇蹟,包含經濟發展奇蹟、民主奇蹟,以及這樣子巨大轉變的「認同奇蹟」。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則提到個人認同與社會認同的差異,前者是文化因素影響,後者則是多個社會因素決定,例如先前有民調問是否支持台獨時,中共打或不打,美國幫忙或不幫忙共4種前提,就讓支持台獨的比率從8成(若中共不打、美國也支持)降至14%(若中共出兵、美國不幫忙),這就是社會認同考量。

(記者/潘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