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A股觸底反彈,截至3月20日,上證指數、深證成指以及創業板指數今年漲幅分別達23.93%、35.37%、34.97%。不過反觀一些主動型基金操作績效卻紛紛跑輸大盤,有分析認為,A股被動化投資進程將因此再度加速。
券商中國報導,上證指數強勢反彈近24%的行情下,號稱跑贏標的指數並最大化追求超額收益的指數增強型基金,最終還是敗下陣來。2019年至今,超過8成指數增強基金的收益跑輸比較基準指數。
資金持續湧入ETF
跑輸指數的不僅是指數增強基金,實際上,超過6成的主動偏股基金也沒有跑贏上證指數的漲幅。究其原因,「擇時不當」、「選股不善」的問題再次冒出來。在A股市場,擇時的風險極大,投資者因頻繁擇時而踏空或虧損的案例不勝枚舉。實際上,擇時的有效性也一直廣受爭議。業內諸多知名基金經理,在經歷過多輪牛熊轉換後,深刻意識到擇時難度之大,且對收益貢獻很不穩定,因此開始弱化擇時,而將更多精力放在精選個股上。
相比之下,被動投資的指數型基金,天然地規避「擇時不當」、「不善擇股」的弱點。近年來,指數基金因其費率低、透明度高、操作便捷等優勢,逐漸流行開來。尤其是2018年,伴隨A股的急轉直下,大量資金持續湧入ETF(股票指數型基金)抄底A股,指數化投資成為行業熱點持續至今。
A股ETF規模大增
針對指數化投資的新近趨勢,中証指數公司研發部副總監趙永剛日前表示,全球ETF規模和數量穩定增長,且機構投資者使用ETF比例不斷上升。至於A股方面,趙永剛指出,2018年A股ETF發展備受關注,ETF規模達到3676.69億(人民幣,下同),與2017年底相比,規模大幅上升68.40%。
趙永剛表示,2018年A股ETF快速發展主要原因,包括:(1)央企結構調整等大型ETF上市;(2)境外機構投資A股的需求提升;(3)養老金、社保基金等長期資金入市的配置需求推動;(4)金融業追求標準化的趨勢加強;(5)市場處於估值低位,確定性的Beta同不確定的Alpha博弈中處於優勢。
此外,A股ETF產品的深度也不斷提升,2018年底規模超過百億的產品有14檔,合計規模3006.79億,占指數基金整體規模近4成;ETF規模超過100億的ETF管理人有12家。
(記者\葉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