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次中歐峰會將於4月9日在布魯塞爾召開,大陸總理李克強8日上午乘專機啟程赴歐盟總部。面對外媒稱,今年中歐聯合聲明恐難產,大陸黨媒8日發社評稱,2016與17年雙方同樣沒有聯合聲明。「雖有雜音伴隨,中歐擴大合作勢頭依舊」。中歐關係依舊充滿信心。
《環球時報》社評稱,李克強當日啟程前往歐洲訪問,並將參與中歐領導人會晤、中國─中東歐領導人會晤。在這兩大會晤舉行之前,歐媒披露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難產的消息,是想藉此炒作分歧,給雙方合作潑冷水。
文章指出,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剛剛訪問過歐洲,中歐領導人會晤只是延續習近平訪歐成果,不太可能有別的意外。2016年、2017年雙方會晤沒有聯合聲明,但中歐合作發展的大趨勢並未受到影響。即便這次亦無聯合聲明,並不意味雙方合作出現大問題。例如歐媒稱歐方希望在聲明中提及新疆問題,這被陸方拒絕是很正常的事。
社評認為,中歐存在分歧不足為奇,但雙方關係的主流是不斷擴大合作,而非糾結於分歧。歐洲輿論喜歡自以為是地炒作中歐糾紛,反映歐洲一些真實情緒,卻誇大這些情緒對中歐關係的實際影響力。
文中進一步分析歐洲人近年在對陸關係的心理動向,他們有些畏懼與大陸競爭,擔心其經濟和技術漸失優勢;在對美和對陸關係上猶豫、搖擺;雙方政治和意識型態糾紛無法調和,人權等分歧成為歐洲各國「操心經濟和民生的政府」與「吃意識型態飯的一些力量」間的意見矛盾;歐盟擴大後東西歐發展有落差,卻怪罪大陸與中東歐的合作機制,認為是陸方破壞歐盟的團結。
社評稱,歐洲認為大陸市場不夠開放、知識產權保護不嚴等,但大陸今年兩會通過《外商投資法》。儘管歐洲一些輿論與美方一同宣揚新法「不夠徹底」,但中歐解決投資和知識產權糾紛確實有了新基礎。相較於大陸愈來愈開放,歐盟則有對陸愈來愈防範和保守的苗頭,這是雙方擴大合作的消極因素,歐盟需要自我反思,陸方亦應對它有所觸動。
(記者/林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