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等媒體指出,中美第10輪、11輪高層貿易談判將在4月29日和5月6日兩周展開,關稅是核心議題。美國多個商界團體已致函給美國總統川普,呼籲在中美兩國達成貿易協議後,應「全面且立即地」取消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的關稅。
目前,中美貿易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據指出,美方將會要求維持先前對25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徵的部分懲罰性關稅措施,以迫使中國遵守協議,並且只有在中國達到某些標準後才會取消全部關稅。此外,在這個期間,美方希望有權對中國加徵新的懲罰性關稅。
未來中美競爭是常態
參與寫信給川普的團體包括美國零售業,石油業、漁業以及IT業。它們在信中指出,如果華府不「全面且立即地」取消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的關稅,將是「美國人民的損失,並違背了對美國企業和農民的承諾」。
此外,信件亦敦促川普政府,不應以未來重新加徵關稅作威脅,來迫使中國實踐協議承諾,因這會對美國經濟造成長期不明朗。不過,報導也指出,有商界團體更關心中方會否在重大結構性問題上讓步並履行承諾。
另外,美國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亞洲區主任邁克爾·赫森(Michael Hirson)指出,中美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已經變得更加明顯,儼然成為一種新的常態,兩國就算達成貿易協議,也只是美中權力鬥爭的一個和緩階段,但這種和緩只是「暫時性的,影響有限」。
科技戰衝擊甚於貿戰
BBC報導,分析人士指出,由於中美雙方都試圖將自己確立為世界技術領袖,美中競爭很可能在關鍵的技術領域中表現出來,緊接貿易戰的,將是一場中美科技戰,美國將繼續在科技領域,利用非關稅措施對中國進行反擊,美國可以使用的工具包括:限制中國投資美國,限制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口技術,以及對中國企業進一步施加壓力。
科技戰對中美關係衝擊,或更甚於貿易戰,赫森就直指,科技領域的非關稅措施沒有像關稅問題那樣受到市場的關注,部分原因是他們的影響更難以量化,但卻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全球貿易諮詢機構韓禮士基金會的研究員斯蒂芬·奧爾森(Stephen Olson) 就表示,中美無論達成任何貿易協議,兩大巨頭之間的關係未來發展看起來可能會和過去有所不同,兩國可能在某些領域建立「完全合作、繁榮、互利的關係」,但在其他領域設置障礙。(記者/許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