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5・旺報-綜合報導

2019-05-05・旺報-綜合報導
從白話文到語言癌 教育有必要返古

「當年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的改革者,像胡適、魯迅,都是飽讀古典,才能寫出優美白話文!」捍衛國語文教育不遺餘力的已逝詩人余光中曾說,提倡白話文不表示不讀文言文,也不認為讀了古書就斷了新文學的前程。

學生學習寫漢字。(新華社)
學生學習寫漢字。(新華社)

回看1917年,中國身陷傳統轉型現代的陣痛,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8項主張,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成為2年後五四裡白話文運動的先聲。可見胡適所謂的白話文,也要有內容、信達雅、有條理;何況這篇征討文言文的「檄文」,根本是用文言文寫的。

不過,當時知識分子吸收西洋語言時,也吸納英文文法結構,如「就….而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來說」等。大陸作家蔣波認為,原本中文可以表達「很難」、「很快」、「易讀」,加入英文構造裡的「度」、「性」變成「難度高」、「速度快」、「可讀性高」;余光中也曾痛批,中文的「因此」、「問題很多」變成「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問題存在」,是盲目「歐化」。
如今漢語還有縮寫、諧音、表情符號、圖像化、火星文、數字化等「網路語言」。台灣部落客王韜曾抨擊「語言癌」:去餐廳吃飯,「請等候『做』帶位」、「需不需要『做』介紹」、「現在『做』上菜的動作」、「幫您『做』整理」、「是否要『做』結帳」,冗言贅字根本不是語言的「演化」而是「退化」。

(記者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