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4・旺報-專題報導

2018-09-04・旺報-專題報導
台曾想簡化漢字 陸搶先作罷

國民政府反向操作 嚴禁簡體字

21世紀的中文熱,讓台灣保存的正體字躍上國際視野,但其實台灣差點就要推行簡體字。五四作家、北大校長羅家倫隨國民政府來台後,曾大力推動漢字簡化運動;當年蔣介石也認為簡化漢字和推廣注音一樣,都是當務之急,連教育部都曾組成簡體字研究委員會,最後則是對岸搶先一步推動而作罷。

《漢字的華麗轉身》作者、文史研究者管仁健表示,「當時在中國,有志之士認為漢字是拖累,想盡辦法要拉丁化,就連注音其實也是類似日本的假名,希望能取代漢字。」然而國民政府來台後,中共廣推簡體字,在政治情勢之下,簡體成為對岸的象徵,國民政府於是反向操作,高舉復興中華文化大旗,嚴禁簡體字。

台北書展2013年首度設置簡體字館。(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書展2013年首度設置簡體字館。(本報系資料照片)

周邊國家棄漢字

管仁健表示,從歷史上看來,漢字文化不只在中國範圍內,也影響到周邊的南韓、越南、日本等國家,不過後來各國都逐漸不再使用漢字。清末的知識分子也認為漢字需要簡化,魯迅就曾說,「漢字是勞苦大眾的結核病。」
《漢字的華麗轉身》一書提到,1949年時毛澤東在中共建政前1個月,即先指定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認為「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1958年時為了推行漢語拼音,廢除注音符號。
民初主張推動漢字簡化的學者包括傅斯年、胡適、羅家倫等人,國民政府遷台後,1953年羅家倫曾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提出報告,主張要保存中國文字,應讓中國文字簡化,使民眾容易學習,「標語用字應盡力避免十筆以上的難字,因為十筆以上的字,在一般識字不多的中小學生心目中是很困難的。」

禁個人自創簡字

不過羅家倫的報告中,對於漢字源流的考證有缺失,引來學術圈批評,認為其中造假,引起一番論辯。風波也延燒到當時的立法院,有106位立委反對羅家倫推動的漢字簡化,連署制定《文字制訂程序法》,認為無論是仿效西方文字系統以拼音字取代漢字,或是提倡簡字、俗字,都是在毀滅中國文化。
後來即使胡適主張簡體字也是新文學運動,呼應羅家倫提倡的漢字簡化,羅家倫自己態度卻不再堅持。當時的教育部長程天放也表示,設立簡體字研究委員會不是為了制定簡體字,而是防止社會上各個人自行創造簡體字。政府也嚴禁簡體字出現在公文、報章雜誌以及市面招牌上,聯考時若誤寫會扣分,登錄戶口時更不得以簡體字命名。

(記者/許文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