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0・旺報-綜合報導

2018-12-20・旺報-綜合報導
化身上官鼎 劉兆玄推崇金庸

東吳大學紀念論壇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以作家上官鼎之名,援用《神鵰俠侶》當中,金庸借郭靖所說的一段話,點出對俠義精神的感觸,更指出「俠」的概念,也能充分展現在對社會、國家的情懷上,小說類型自武俠、諜戰到科幻,表現方式不斷進化,但內容主旨依舊不脫對武俠的高度推崇,身受金庸影響,更自評作品是進化版的「武俠小說2.0版」。

金庸為東吳大學法學院校友,為紀念他在文壇的貢獻,東吳大學18日舉行「溪城論劍:東吳大學傑出校友金庸紀念論壇」,並邀請中華文化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發表專題演講。

劉自評 武俠小說2.0版

劉兆玄以「俠之大者」為題,點出他至2014年封筆時隔46年,以「上官鼎」筆名獨立創作,重出江湖,出版88萬字的武俠小說《王道劍》,即以明朝「靖難之變」為時代背景,描述600年來始終下落不明的明惠帝朱允炆,如何的逃亡,從而帶出一段悟王道、悟武功的江湖故事。
討論俠義精神目光不只放在古代,劉兆玄更以空軍為主題,將我國空軍對日抗戰最重要的戰役──衡陽保衛戰,作為小說的故事背景,在2015年出版30萬字的《雁城諜影》,這部作品的創作,不只以歷史的綜觀、時代的剖析來看人,他更企圖從戰爭看俠義精神。
「小說總是要有俠,這在中國歷史文化當中,是很特別的文化元素。」劉兆玄說,回顧古籍經典,像是司馬遷的《史記》當中,便有《刺客列傳》、《遊俠列傳》,都是俠義作品的代表,「俠」的概念很廣,更可表現在對社會、對國家的情懷上,「空軍也是一種俠義,為朋友兩肋插刀,或是為了國家而犧牲個人,都算是俠義」。
而金庸作為武俠小說宗師,部部作品膾炙人口,劉兆玄過去曾提過,高中時期瘋讀武俠小說,其中當然包含金庸的作品,而在金庸之後,武俠小說的表現難再被突破,而金庸每部作品都被視為經典,《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到《笑傲江湖》等,都有不同的可觀之處。

金寫人物 無人出其右

劉兆玄也特別提到,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引人入勝,即在於金庸描寫人物,無人能出其右,「故事會忘掉,人物是第一」,讀者對於每個主人翁,像是黃蓉、郭靖、楊過與韋小寶的性格,人人都能了解,與《紅樓夢》描繪人物的細緻度相當。
論及角色刻畫,劉兆玄認為,「愈正派的愈難寫」,像是陳家洛、張無忌與袁承志等主角,人物性格過於正面,「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難以全面引發共鳴,反之黃蓉與小龍女卻深受女性讀者喜愛。

金學成立與否 兩岸學界保留

東吳大學18日舉行紀念論壇,邀請兩岸三地學者齊聚一堂,共論武俠小說泰斗金庸的豐厚文學成果,但至於金庸作品是否足以成為「金學」系統,兩岸中文系教授大多認為,武俠小說仍屬通俗文學,且不如研究《紅樓夢》、《金瓶梅》已有大量研究群體,更缺乏資料庫,專屬於金庸的「金學」是否能成立,學界態度仍有所保留。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湯哲聲認為,武俠小說是類型小說,基本套路情節不外乎:爭霸、復仇、奪寶、行俠與情變等元素,金庸的武俠小說亦是如此,「無限拔高金庸小說的地位是不對的」,金庸小說就是武俠小說,屬於通俗文學與流行小說系列,其作品應放到中國武俠小說的發展去看。
湯哲聲還提到,金庸小說可稱為「文化武俠小說」,其最大貢獻在於將中華傳統文化貫穿其中,讓武俠小說成為雅俗共賞的文體,文化的境界,並且作品以人物的成長為創作中心,因此呈現了人性與人情,讓武俠小說成為「人的文學」。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林保淳,長年研究金庸作品,論及「金學」建構的可能性,他則認為,相較於《紅樓夢》與《金瓶梅》各自成為「紅學」、「金學」除了長時間累積大量研究素材,以及專門研究的學者數量,甚至海內外也成立不少專門研究機構,相較之下,金庸小說的研究尚未於起步階段,目前還談不上規模,這得假以時日來完成。

(記者/李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