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7・旺報-專家觀點

2019-03-17・旺報-專家觀點
旺學堂─誰說不討喜 就沒有優勢?

「父母」是一個終身無法辭職、難度又高的職業,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並沒有附帶他的「教養說明書」,即使是同一環境下生長的雙胞胎,也都會顯露不一樣的氣質。不可否認,有些孩子的氣質確實比較不討喜,例如:活動量大的孩子,動來動去、毛毛躁躁;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做事、讀書都不專心;堅持度高的孩子,固執得難以溝通。

如果身為上述這些氣質孩子的父母,該怎麼辦呢?美國佛蒙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兒科學副教授大衛‧雷圖(David C. Rettew)博士,在他的演講和著作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難養兒」的父母可找到很多理論和技術,來修正孩子的「壞」行為,但是,若用正向思維來看待孩子,狀況有可能完全不同。簡而言之,是「特質」抑或「病症」,端賴父母的觀念和態度。

有一段故事可以證明大衛‧雷圖的觀點。英國著名教育家赫伯特‧史賓塞曾經應鎮上學校校長所託,教育三個10歲左右的孩子。這三個男孩被認為無可救藥,沒有學校願意接納他們,父母也束手無策。在史賓塞的疏導和教育下,憎恨老師不公的孩子,成為熱愛正義的律師;被母親情緒傷害的孩子,成為善於同理他人的牧師;只想到森林玩耍、不喜歡上學的孩子,成為鳥類學專家。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史賓塞跟別人不一樣,他不是只看孩子們的「脫軌」行為,而是能從中洞悉他們的人格特質。這段故事帶來的啟示是:你覺得頭痛、煩惱的行為,極有可能是孩子特別能力的另類表現;你認為不好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優勢。

這樣的概念同樣可以應用在所謂「不討喜的氣質」上:活動量大的孩子,未來可能是卓越的運動員或積極的業務員;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可能是富有創意的藝術家或極具好奇心的科學家;堅持度高的孩子,可能是越挫越勇的企業家。

當父母認識到兒童氣質,建立正向教養觀,就知道不要以世俗標準來修正或消滅孩子的特質。我給「難養兒」父母的建議是:首先,了解孩子的氣質類型,對他的個性和行為真正理解和接納,父母也比較能控制好情緒;其次,正向看待孩子的特質,放大他的優點,多給予鼓勵和賞識,當孩子得到父母的認同和支持後,他就有能量去調整自己,朝正面方向發展。我特別喜歡雷圖博士的比喻:孩子的氣質就像音樂,有人是C大調,有人是B小調。我相信只要父母正確的引導,每個孩子都能演出美好的生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