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旺報-綜合報導

2019-03-26・旺報-綜合報導
祭姪文稿 顏真卿塗改一紙悲憤

天下第二行書真跡外借日本 破10萬人搶看

顏真卿的《祭姪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多年來收藏於台北故宮,國人也難得見上一面,近期卻因真跡外借日本,一時間受到兩岸共同關注,在日本展覽期間也引起排隊至少1小時的觀展熱潮,初估觀展人數超過10萬人次,到底一篇塗塗改改的文稿何以引起如此喧囂?

▲《祭姪文稿》是顏真卿追祭被亂軍所殺的姪子所寫,藝術價值極高。(取自新浪微博@dongdongqd)
▲《祭姪文稿》是顏真卿追祭被亂軍所殺的姪子所寫,藝術價值極高。(取自新浪微博@dongdongqd)

日經中文網就指出,此次《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唐代書法》之所以如此成功,究其根本在於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地位。大陸書法家協會會員慶旭指出,「相比於其穩實而利民用的楷書,顏真卿的行草稿書更能震撼人心。」

顏氏50歲成熟力作

慶旭指出,《祭姪文稿》是真跡傳世而更顯珍貴,「因為是墨跡,我們便真實地見到真正的唐人風韻與筆墨。唐人所謂『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這些筆法的奧秘在哪裡?『篆籀氣』是如何表現,都可以在《祭姪文稿》中找到答案。」
雖然《祭姪文稿》只是個草稿,慶旭指此篇「雖與傳統意義上的書法藝術並無刻意靠攏,但因顏真卿高超的技巧和不可遏止的濃烈情感,能至臻完美地給合一起,向來被後人稱道。」

▲東京國立博物館。(取自新浪微博@dongdongqd)
▲東京國立博物館。(取自新浪微博@dongdongqd)

大陸書法家協會理事,著有《行書章法舉要》的顧亞龍則分析指出,《祭姪文稿》是顏真卿50歲藝術成熟期時的力作,與《爭座位》、《告伯父文稿》並稱魚公三稿,「若說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風韻獨顯的百合芯,清香、淡雅,那麼《祭姪稿》就是情真意切、雄渾悲慨的詠嘆調。」

最後七行全篇高潮

「作者以獨創的行書外拓筆法,直法篆箍,以圓破方,以澀避流。圓筆為主,提筆中含,借勢轉折,迅疾而過,收筆時適可而止,或露鋒、或圓止,通篇基調在古拙樸厚、圓勁自然中形成。」顧亞龍分析《祭姪文稿》筆法特色。
顧亞龍也指出,最後七行可說是全篇高潮,亦是作者激情沸點,「滿腔悲憤如火山爆發傾瀉無餘,至『尚饗』罷筆,筆短意長,餘味無窮。」且大量枯筆的強烈對比下,此文凸出旋律上的跳躍,把本來灼熱的情緒烘托得更熾烈。
桂林市書協副主席謝光輝分析指出,《祭姪文稿》開創行書雄渾壯美的新書風,逐漸改變數百年來「二王」秀美行書主導書壇的局面。「引篆籀筆法入行書,豐富行書的用筆體系」,在《祭姪文稿》中即可看出不論橫、豎、撇,多用藏鋒,不似王書體系起筆多為方筆露鋒或尖筆露鋒。

▲收藏於台北故宮的《祭姪文稿》外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取自新浪微博@果殼)
▲收藏於台北故宮的《祭姪文稿》外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取自新浪微博@果殼)

通篇200多字的《祭姪文稿》不乏塗塗改改,但正是這塗改使得字裡行間傾注的悲憤之情充分展現,一如書法史上許多精品都是出自書家「無意於佳」一揮而就的稿書。而顏真卿的《祭姪文稿》之所以被視為「凝刻心魂,收攝血淚」,有其歷史背景與個人情懷於其中。
《祭姪文稿》是顏真卿為悼念堂兄顏杲卿幼子顏季明的祭文草稿。唐玄宗即位前期,為加強邊境防禦,設置藩鎮和節度使制度,而後節度使安祿山於范陽起兵,是為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當時被推為17群盟主,與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合兵20萬抗擊安祿山,一度兵威大振,阻止叛軍進犯長安。

然而一如《祭姪文稿》上被塗抹掉的一句「賊臣擁眾不救」,太原節度使王承業在顏杲卿之子顏泉明押俘報捷請求援合的路上,把俘虜都截留下來,自己送往朝廷冒功領賞,致使常山陷落,顏杲卿等人被綁在柱子上「節解之」斷其四肢,分解骨節直至氣絕,在此事件中,顏杲卿一門30餘口被滅。
顏真卿多方尋找親人遺骸,最終只找到顏杲卿的一隻腳,以及顏季明的頭骨,懷著對家族傾覆的激昂之情,以悼亡姪季明為宣洩,顏真卿把悲憤融入此篇《祭姪文稿》的筆觸中。唐德宗興元元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顏真卿明知難逃一死,仍遵旨前往勸諭,最終被李希烈縊死,半年後叛亂平定,靈柩才得以護送回京,由此可看出顏氏家風。

(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