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7・旺報-綜合報導

2019-04-27・旺報-綜合報導
北京清華新規 論文發表不強制

對教育不再「唯論文」的改革方向具指標性

近日北京清華大學公布新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其中「博士生在學期間不硬性要求發表論文」引起廣泛關注。對此,北京清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李鋒亮認為,新規不反對發表學術論文,而是反對「強制要求」,且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考核要求,也並未放鬆。

李鋒亮說,北京清華大學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發論文,契合近年高等教育不再「唯論文」的改革方向,具有風向標意義,也兼顧「靈活與嚴謹」;有些學科、專業、領域和方向需要用論文證明學術水準,那就不妨沿襲既有的標準;有些無需用論文證明能力水準、更偏實踐的,完全沒必要強行要求發表學術論文。

激勵博士生多元發展

但李鋒亮絕非反對學術論文,而且還鼓勵自己指導的學術型博士生(註:大陸博士分為學術型博士生Ph.D和專業型博士Ed.D)發表學術論文,即使他們將來不一定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因為他認為,發表高品質的學術論文是成為卓越學者的一個重要成長途徑,也是學者努力奮鬥的最高目標;做為學者後備軍的博士生,發表學術論文本身並非壞事。
李鋒亮認為,新規定希望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反對的不是發表學術論文本身,而是反對「強制要求」,反對以學術論文為唯一依據。

北京清華大學新規雖不強制博士生發表論文,但對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要求依然嚴格。圖為口試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北京清華大學新規雖不強制博士生發表論文,但對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要求依然嚴格。圖為口試示意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配套措施需完善

很多人擔心,如果沒有了硬性發表學術論文的要求,再加上沒有相應的風險防控,有些大學的博士招生腐敗、博士生的學術不端等將更為嚴重;對此,李鋒亮表示,這更說明了取消硬性要求的同時,還必須做好配套措施,像北京清華雖然不再強制要求博士發表論文,但也同時強調強化過程考核,嚴格分流退出,且「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
也就是說,儘管在論文上鬆綁,但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考核要求還是很嚴格。隨後的推進工作中,北京清華大學自然也需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實施細則,以此確保在培養高品質的博士的同時,杜絕學術腐敗等現象。

台開放博士免論文

博士免論文?教育部最近預告「學位授予及替代碩士博士論文準則」草案,首度放寬讓藝術、應用科技與體育運動類的博士學位,可以用作品或獎項成就取代博士論文。不過,政大教授孫振義質疑,若是要讓業師到大專任教,法令鬆綁即可,若要獎勵如吳寶春等特殊成就者,用榮譽博士即可,何必弄個「非典型博士學位」?奉勸教育部三思。
教育部擬放寬博士學位授予,不過也強調博士生創作畫作或歌曲、建築作品,還必須完成書面報告,通過系所審核,才能拿到學位。
對此,擁有建築師執照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孫振義除在臉書開砲,接受本報專訪時也表示,博士學位的取得有基本配備,包括一定程度的學術訓練、要寫學位論文、要通過學位論文口試等,現在稱博士為Ph.D,英文是「哲學博士」,正是因為寫博士論文需要有論證的哲學思維過程。
更何況,民國85年之後《大學法》規定,一定要有博士學位才能進大學任教;未來如果一個「免論文博士」擔任大學教授,自己沒有寫過博士論文,他如何指導博士生?此外,未來是不是畢業證書上要註明有論文還是免論文博士?這些都是問題。

學生在圖書館撰寫論文。(新華社資料照片)
學生在圖書館撰寫論文。(新華社資料照片)

孫振義說,專業技術上,大家其實更尊重學有專攻的「業師」,因此是否有需要給業師這個博士頭銜?這到底是一種歧視還是一種榮耀?教育部說可以以作品加上報告,請各校決定,但現在各校學位授予的鬆緊度已經不同,未來開放非典型博士學位授予,有更多魚目混珠機會;傳統很辛苦拿到博士,跟現在另類博士混在一起,這樣的「產品」對台灣是件好事嗎?
他強調,樂見台灣追隨國際腳步、培訓多元人才,但是要有足夠嚴謹的配套,標準要由政府來把關,而現在教育部就是推給學校,每個學校教評會標準都不一樣,到時恐怕天下大亂,市面上都是博士學位!政府應該思考,讓大學任用「業師」的門寬一點、升等方法多元一點,目前台灣都有進步了,而不是去生產一些「非典博士」。

(記者/簡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