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5・旺報-專題報導

2019-07-25・旺報-專題報導
陸明年解禁外資券商 台資停看聽

統一證去年底申請金圓統一證券 待證監會審批

大陸近日對資本市場開放再加速,宣告取消證券、基金與期貨公司外資持股比限制的時間點,從2021提前至2020年,再釋外資准入利多。台資券商業者表示,長線來看,大陸金融市場商機絕對廣大,但台資需面臨兩岸關係、競爭擴大、前期投入等複雜因素,以大陸綜合券商註冊資本門檻來說,假設持股50%就要拿出約7億元(人民幣,下同),還要面臨前期虧損,有時光在董事會就未必能過關,多數是有心想來,但付諸行動的少。

實際觀察近期較為具體的券商登陸行動,就屬統一證券去年底在福建自貿區所申請遞案的「金圓統一證券」,以持股49%成立合資券商,現正等待大陸證監會審批中。

大陸提前釋出外資券商全資門票。圖為大陸最大券商中信證券標識牌。(中新社資料照片)
大陸提前釋出外資券商全資門票。圖為大陸最大券商中信證券標識牌。(中新社資料照片)

外商控股券商有3家

但放寬的業態來看,大陸此次開放層面不僅在於外資券商的全資進度,也給予多方面金融機構商機,包含鼓勵外商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銀理財子公司;允許境外資產管理機構合資設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財公司,並開放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等,開放商機依舊廣大。

統計截至到今年3月29日,由大陸證監會公告核准摩根大通證券與野村東方國際證券,加上先前的瑞銀證券,大陸由外資持股51%的外商控股券商已增至3家。

大陸近年不斷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准入,台灣券商怎麼分享開放機遇?熟悉大陸股市業態的台資券商指出,這中間涉及到的問題相對複雜,坦言有些領域雖然開放了,但實務上台灣不見得適用,尤其兩岸官方關係近年較為冷淡,開放歸開放,審批歸審批。

2018年12月14日,第十六屆上海理財博覽會開幕,民眾在現場諮詢相關政策。(中新社)
2018年12月14日,第十六屆上海理財博覽會開幕,民眾在現場諮詢相關政策。(中新社)

台資顧忌多不敢行動

先不論政治因素,從商業角度考量,業者指出,台資券商當然會對大陸資本市場商機心動,但卻有不少因素導致考慮再三,最後不容易真正付諸行動;舉例,對台資券商來說,進入大陸市場挑戰不小,像爭取本地客戶時,關係不如陸資券商;要講國際化合作,管道通路也不容易跟歐美券商競爭。

此外,光論一開始的投入資本,綜合券商門檻約在15億元,即便持股一半就要拿出7億元,加上剛設立的前幾年幾乎一定是虧損狀態;該業者也強調,長線看大陸市場絕對有商機,但要口袋夠深、布局夠長,才有機會。

但伴隨金融科技時代的進步,台資業者也說,沒有到大陸設立公司,也沒有像過去那麼恐怖,由於大陸業者布局國際,多數台灣券商採用透過香港平台,間接爭取到大陸的海外業務或投資商機;事實上,近期有不少歐美券商或投銀加碼投入大陸市場,但也有部分退出,「各自有各自的盤算考量」。(記者/吳泓勳)

旺報觀點  陸金融擴大開放 台須積極迎潮流

大陸基於經濟轉型需求與對美經貿壓力,這幾年不斷擴大金融等領域的外資准入,近日更公告加速開放外資券商全資的期程與外資投資銀行理財子公司等,伴隨全球金融機構湧入大陸市場,包含券商在內的台灣金融機構,應把握這波開放潮流,積極投入其中。

實際上,最早看準大陸資本市場機遇的當屬台商,早在20、30年前,台灣券商就積極想方設法前進大陸,但卻受限於兩岸因素,最終難以設點插旗,如今要與歐美券商一起進入時,更顯競爭壓力重重。

即便競爭可能激烈,但在龐大商機誘因下,台資券商甚至台灣金融機構恐怕仍難以忽視這次開放的新機遇;坦白說,台灣金融市場過度飽和,要擴大發展勢必得向海外走,面對東南亞資本市場多數規模尚小且語言溝通不易,如果連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都不爭取,台資券商的海外發展又能去哪?

值得留意的是,也有券商業者認為,在金融科技發展之下,所謂爭取商機,到大陸設立實質據點或公司,不見得是必走之路;例如大陸透過電商平台可以做到很多業務,以券商來說,以經紀業務為例,其實在海外也可達成,像是透過香港據點或台灣母公司發力,借道滬港通、深港通等機制參與大陸市場,關鍵概念在於根據自身利基積極參與,而非卻步不前。(吳泓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