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7・旺報-專題報導

2019-08-17・旺報-專題報導
獨子養老時代 陸重大社會課題

一胎化孕育1.76億獨生子女 最怕父母病倒

養兒,果真仍能防老?大陸近1.8億獨生子女面臨的「養老」危機,不僅關乎家庭民生,也已成為社會國家的重大課題。本專題將分別從審視「獨子養老時代」的來臨,大陸養老產業的發展、「中國式養老」的格局演變,以及兩岸「以房養老」的趨勢等面向,探討政府與民間應如何攜手合作,化危機為轉機。

陸劇《老有所依》在台熱映引發共鳴之餘,也反映出對岸第一代獨生子女面臨的父母養老困境;「不敢窮,不敢死,不敢遠嫁,因為父母只有我」,甚至被形容為大陸1.76億獨生子女的集體焦慮。今年3月大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政府工作報告時,共計出現15次「養老」,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第26屆大陸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的入選作品《獨生子》。左邊是媽,右邊是爸。(取自微博@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兒)

大陸從1979至2015年長達近40年的「一胎化政策」下,共計誕生1.76億獨生子女。去年第26屆大陸全國攝影藝術展覽的入選作品《獨生子》,左右兩手分別握著躺在病床的老母親、老父親,牽動無數人的心弦;網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也觸發各界的廣大迴響。為讓父母安享晚年,獨生子女須背負起兩倍甚至三倍的經濟壓力。

可能耗盡多年積蓄

大陸「獨子養老時代」已悄然來臨,獨生子女的父母如何養老,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議題。「421」的家庭結構,讓出生後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獨生子女,邁入中年後必須背負起父母的養老壓力;最怕就是聽到父母生病的消息後,有可能耗盡一個家庭多年來的努力與積蓄。

獨生子女家庭養老面臨的多重問題,不僅經濟壓力,尚有體力、心理壓力,若家家仍堅持採取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然有些不切實際。此外,「一胎化政策」下出現的失獨家庭、傷殘家庭等,這些「特殊家庭」的養老困境同樣持續存在,也讓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養老模式的相關需求日益增多。
公立養老院排不到

▲《老有所依》劇照。(取自新浪娛樂)

而養老院「貴的住不起,便宜的等不起!」早已成為另一個社會議題。相較於私立養老院,公辦養老機構更具「性價比」,但住進公立養老院,恐怕是有錢也未必能辦到的事。

深圳一個網友日前替父親考察養老院時才驚覺,一家價格相對便宜、條件較佳的公立養老機構,已有超過2000名老人在排隊,但每年只能安排入住100人;意味著開始排隊後,他父親得等20年才能住進去。另一篇報導也指出,位於北京的一家公辦養老院,單人房2250元(人民幣,下同)一個月,雙人間每人也只需1200元,但入住卻要排隊等上100年。

《老有所依》、《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絕非僅屬電視劇或網路文章而已,而是大陸社會面臨的殘酷現實、重大危機。誠如政協提案中所言:「妥善解決這一群體『老有所依』的需求,既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關乎國家對人民的承諾。」(記者/賴廷恆)

旺報觀點—–賴廷恆      兒女強化孝道 老人調適新安養模式

中國人傳統以來的「養兒防老」觀念,正面臨大陸坊間、網路上流傳甚廣的輿論,「靠80後、90後養老靠不住」的強力挑戰;1.8億獨生子女所共同面臨的養老危機,讓「孝順」某種程度上似乎已成「奢侈品」,也是對子女經濟實力的考驗。
面對「獨生子女養老時代」的種種困境,大陸政府應該攜手民間,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
身為獨生子女的父母,需早日接受「自我養老、家庭養老、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模式;獨生子女則應自幼培養孝敬父母的觀念,勇於承擔父母養老的責任。
包括學校、社會及家庭,均必須加強針對獨生子女的「孝」文化教育,讓「敬老、養老」的榜樣深植人心。獨生子女應對父母安度晚年一事,賦予能力所及、不同程度的孝心與幫助;尤其父母若有喪偶或長年臥病在床的情況,更需子女的心靈關愛、身體力行的照顧。
大陸獨生子女家庭為歷史、時代的共業,獨生子女與其父母均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國家、社會也應更關注他們,確保其幸福感、安全感乃至獲得感,不致因養老問題而有所縮減,甚至產生無力感與相對的剝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