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4・旺報-綜合報導

2019-09-24・旺報-綜合報導
陸拚走出去 國際產能合作見效

發展帶路重視平台建設 打造境外經貿合作區

近年來,大陸積極倡導的國際產能合作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大陸與21個國家簽署了協議,展開機制化的產能合作,一大批重點項目在各國落地生根。截至目前,中方設立的各類雙邊產能合作基金已超過1000億美元,國際產能合作已成為大陸對外開放合作「走出去」的新途徑。

大陸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非常重視平台建設,著力打造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邊境經濟合作區等產業合作平台。今年舉辦的第16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東博會)首度發布的《東盟產業園發展報告》中顯示,大陸與東協透過產業園區進行國際產能合作取得重要進展,由於與東南亞國家共建產業園區開始的比較早,據大陸商務部統計,大陸已在東協8個成員國內部建立26個具有經貿合作區性質的投資項目,其中已經確認考核的境外經貿合作區有7個,為東協相關地區帶去資金、技術與經驗。

▲中印尼產能合作,緩解電力短缺。圖為印尼峇里島,一名技術人員經過閥門控制區域。(新華社)
▲中印尼產能合作,緩解電力短缺。圖為印尼峇里島,一名技術人員經過閥門控制區域。(新華社)

印尼設3個經貿合作區

這7個通過國家考核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分別為柬埔寨努哈克港經濟特區,主要產業有紡織、服裝、箱包皮具、五金機械、木業製品;泰國泰中羅勇工業區,主要產業為汽配、機械、建材、家電和電子等;越南龍江工業園,主要產業有電子、電器類、機械、木製品、輕工業、建材、食品、生物製藥業等10多個產業領域;寮國萬象賽色塔綜和開發區,主要產業有倉儲物流、清潔能源、農副產品加工、電力裝備製造、五金建材、生物醫藥及服裝加工。
另外,與印尼則有3個考核認定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分別為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主要產業有汽車裝配、機械製造、家用電器、精細化工及新材料;中國-印尼綜合產業園區青山園區,主要產業有鎳礦開採、鎳鐵冶煉、不鏽鋼冶煉、棒線板材加工、鋼管製造、精線加工及碼頭運輸等;中國-印尼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主要產業為油棕種植開發、精深加工、收購、倉儲以及物流等。

▲中國-東盟博覽會現場。(記者葉文義攝)
▲中國-東盟博覽會現場。(記者葉文義攝)

雙向投資額2017億美元

截至2018年底,大陸與東協雙向累計投資額達2017.1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15年間增加22倍。其中,大陸對東協直接投資規模逐步擴大,在2015年大陸國務院先後發布「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及產能合作指導意見後,大陸對東協的直接投資達空前規模,當年投資額飆升至146.04億美元,較2014年大增87%,2016年、2017年直接投資規模也達到102.76億美元、141.2億美元。

▲越南工人在中越合資的鈴中工業園區內工作。(新華社資料照片)
▲越南工人在中越合資的鈴中工業園區內工作。(新華社資料照片)

南向產能合作 迎5大挑戰

雖然大陸與東協各國透過國際產能合作初見成效,但無庸諱言,大陸依然面臨各種挑戰,根據今年東博會首度發布的《東盟產業園發展報告》顯示,主要有5項挑戰待克服,包括東協對環境問題關注度的提高、東協國家基礎設施及產業配套落後、產能合作較容易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制度對接合技術兼容難度比較大,以及大陸企業國際化與現代化水準不夠高等。
大陸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提出加強產能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周邊國家可能產生了很多的誤解,擔憂大陸借產能合作之機把汙染產業向周邊國家轉移,這是大陸在國際產能合作最先會遇到的質疑。
其次,東協國家工業基礎薄弱,缺乏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配套不是很好,產業聚落尚未形成;東協不少國家存在公路、鐵路、機場、碼頭等基礎設施陳舊、運能嚴重不足的問題。因此,大陸企業到東協投資興業,許多中間產品需要從大陸、日本、南韓等進口,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在這些境外產業園發展方面,相關配套產業的缺乏會導致產業園吸引力和後續的發展動力不足。
此外,美國、日本等域外大國的介入,增加了東協地區的複雜形勢,同時會影響大陸與東協國家之間的信任關係。同時,從規模角度來考慮,東協十國的國情、制度等各不相同,如註冊公司制度、用工制度、稅收制度等難度係數較大。
最後,參與大陸與東協產能合作的大陸企業際也國有企業,也有民營企業,這些「走出去」企業的國際化、現代化水準還不夠高,「走出去」第三方服務體系不完善,表現為管理水準相對不高,在對國際規則和具體國家規則的把握上難以形成合力。

(記者/葉文義)